最新小说
主页
诗词歌赋
海天散文
文学小说
情感家园
校园文学
杂文评论
心灵鸡汤
百味人生
文学交流
涉世宝典
节日征文
网络文摘
文化娱乐
个人文集
心情日记
男生频道
女生频道
期刊杂志
最近更新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全部期数
(共0章)
作品分类:期刊杂志/文学小说/文艺理论研究
创建时间:2023/10/19 14:12:18
更新时间:2023/10/19 14:12:18
作品简介: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全部期数:《文艺理论研究》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6期、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5期、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4期、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3期、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2期、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1期。
章节标题
倒序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1-6期总目录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晚明文人绘画创作的时间焦虑及言说
陶瓷的物性与图像叙事
明中后期古文选本的“秦汉文”观及其科举转向
陈洵释梦窗词之结构论及其词史意义
“吴中七子”的诗学取向与乾嘉诗坛关系探论
“说书场交流语境”与宋元话本的文本形式
“人力车夫”形象缺席左翼文学考论
“声韵训诂学大家”如何介入“五四”新文学——论钱玄同的白话文章观
叙事学对话与“中国声音”——1997年以来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活死人”辩证法——丧尸影像批判
故事世界的兴起:构筑技艺与复魅文化
从“纯意向性客体”到“绝对意向性客体”——论埃科的客体理论及其符号学内涵
论文学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价值——以法国地理学家对文学的研究为例
问题与方法: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三种路径及其可能性
哲学的艺术史“修正”与新旧图像学之争——基于“原作”的辩难
论艺术学发源之真相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文论——走向跨文化美学的新尝试
重新审视“东方比较文学”
雷蒙德·威廉斯之于当今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意义
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
责任与使命: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古典如何新绎:论当代作家对“鹅笼书生”故事的接受
论《聊斋志异》的文士治生生态
再论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民国曲”与民族新诗之构建——以卢前散曲为考察中心
子学谱系中的“说部”建构
文本的制度性:论元稹制诰改革
身体实践与符号溢出——感觉如何在实践中成为理论家
网络文学叙事机制下的“后情感”表征及心理症候
从不幸结局到自觉意志:论王国维悲剧观念的转变
强制阐释论的新理据及其悖论
指示与元叙述: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双层叙述
潜能、反抗与赤裸生命:阿甘本论巴特尔比
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离散理论的演进、转向及问题
浮士德的三次试验与基特勒论话语系统1800的诞生
文学伦理的两张面孔:玛莎·努斯鲍姆的文学观及其内在紧张
开端、更新与精神或灰烬——试论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诗的历史意识
修复性阅读、后批判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
存在即媒介——海德格尔的媒介存在论及其诗学效应
现代的悖论与神话的启蒙——布鲁门伯格的神话理论及其政治蕴涵
《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
“风格”创新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赝品”——以古德曼的归纳理论为中心
从非 哲学到艺术 虚构——试论拉吕埃尔的非 美学理论
文学文本意义生成的知识谱系考察
“非自觉记忆”:被重构的时间——论德勒兹的时间观
本雅明的超现实主义批评及其身体政治
借贷与信用视域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忧郁之阐释
元现代主义:“后现代之后”的文论之思
从文言、小文到国字解:《欧苏手简》在日本的受容与变容
归有光寿序经典地位的确立及其文学史意义
从作者到读者:“读者意识”与齐梁诗歌“新变”
杜甫“颇学阴何苦用心”考论
玄学视域下的中晚唐五代“苦吟”与诗学发覆
媒介构造与范式生产:“远读”方法的演变及其前景
从格林、蒙森到尼采: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理念、争议及其对数字人文的启发
数字人文方法论的四重追问
刘师培中国文学观念的易学阐释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戊戌变法运动与八股文的近代命运
虚拟异托邦:论当代大众文化的受众快感机制及其接受效果
情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暴力美学
后现代图像景观中的超空间——城市智能视频监控的空间哲学反思①
民族志观众研究作为居间范式——以布鲁斯·奥斯汀“Cult”电影观众群研究为例
超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元对立——对“集体记忆”概念的反思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世纪文学状况与中国文艺理论的当代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变格与定法: 万树《香胆词》与《词律》关系发覆
论梅村词的开拓与清代学人之词的奠基
清词自度曲的创作方式与音乐、文本的双重形态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之“却”字解
初唐应制与七言近体
独孤及、梁肃、权德舆三家文学本体论试述——围绕言志、缘情之说及文道观的发展
共同体探索——欧美先锋戏剧的“集体剧场”与“表演性转向”
论剧场性
从符号学到现象学: 欧美剧场表演研究基本方法的确立
跨学科视野下文学和舞蹈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概念之谜
含蓄还是比兴?——朱利安“间接书写”传统的再考察与校正
“本土”实践与话语规划——对20世纪9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论争的再探讨
为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诠释的开放性与文本表意逻辑
气候变化批评: 一种建构世界文学史的理论视角
庞大宇宙中的小小梦魇——暗黑生态与电子游戏的噩梦诗学
论幽暗生态学及其美学维度
先锋与倒退的辩证法——阿多诺论现代艺术原始主义
气韵与移情——中日现代美学史的一个议题
试论谢林的存在论美学思想
中华生命力美学的问题之思①
释“神韵”: 钱锺书的诗贵清远说——古典今释的地缘语境
晚明禅林诗禅关系的重构与援儒入禅的诗学转向: 以吹万广真为中心
论明代文章总集对“传”体的接受和辨析
关于王维“禅境诗”诸特征之跨文化比较研究——基于王维、松尾芭蕉及海德格尔诗作的对比分析而论
五言排律在诗学理论上的阐述过程及命名原理探析
新发现汪辟疆《小奢摩馆诗话》的诗学史价值
审美主义的政治伦理: 王国维早期诗学和思想中的“美”与“德”
试析晚清外交官群体的语言接触及其历史建构——兼及黄遵宪“言文一致”观再阐释
论戴维森实用主义文论的三副面孔
从符号化的意向性通向艺术符号学的哲学向度: 归纳认知视域下的赝品问题再探
语言、真理与新实用主义的阐释学——以罗蒂对戴维森的解读为中心
竞速政治与时空演变: 论保罗·维利里奥的后勤学空间理论
后现代状态下的胡塞尔与康德——利奥塔论审美反思
从“可知的儿童”到“难解的童年”——论儿童问题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
反艺术还原论: 论保罗·克劳瑟的后分析现象学美学及其延伸
直接知觉论冲击下的图像再现研究
论民初小说批评话语中的“自述”与写实
华侨外语写作与文学史“再”重写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
新时期中国自白诗批评的误区与辨正
艺术史书写: 从经典到活的历史
On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 of the Discussions of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Politics”
符号结构与感觉重构
转向与超越:北宋诗学语言观念下的“换骨夺胎”
公安派的奇人观及其文学姿态之生成研究
论黄庭坚的文法与南宋文章学理论的兴起
“意象”范畴现代嬗变新探——兼论与“意境”的理论纠葛及其现代建构
半透明与准时间——技术论视角下的文学“意外”
内在性的“道成肉身”:论德勒兹“新基督”的谱系和意涵
哀悼、幻视与流泻:乔治·巴塔耶的泪水书写
文学文体与他人的显现——兼论梅洛-庞蒂对于文学介入论的深化
加缪的永恒回归①
新媒介文学景观与文学的物质性
“转折”之际与“经典”之前:1946—1949年的《围城》批评及其文学史意义
从“政治人”到“自由人”:王蒙小说中“人”的变迁及其危机
Where Are We and What to Write?: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Ha Jin
民国初年初等学校教育的“文学”纠葛
“实用”与“虚文”之间——清季民初新编尺牍教本源流考
西方文学教育与近代中国新文学——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教育为例
近代中学国文教育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
审美想象的媒介转折与文学独立性复归——从地方“文艺”期刊改名说起
从“崇高”的翻译说起——兼论中西山峦意象的差异
《花间集》的现代审美症候与福瑟克的对等译介诗学
瓦格纳美学与象征主义的音乐转向
论法国现代美学的缘起与体系性——基于文献的再整理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艺学”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