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1-6期总目录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热度: 110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文艺学”的理论建构

  付建舟(1.1)

  释“神韵”:钱锺书的诗贵清远说——古典今释的地缘语境

  夏中义(3.1)

  中华生命力美学的问题之思

  吴 炫 蔡甜甜 闫 淑(3.11)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中国式现代化文论观念探索

  责任与使命: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蒋述卓(6.1)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历史主动精神

  丁国旗(6.6)

  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李凤亮 周梦琛(6.12)

  专题:近代教育与文学

  近代中学国文教育与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

  刘晓军(1.60)

  西方文学教育与近代中国新文学——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教育为例

  余来明 严 欢(1.72)

  “实用”与“虚文”之间——清季民初新编尺牍教本源流考

  陆 胤(1.84)

  民国初年初等学校教育的“文学”纠葛

  李 敏(1.96)

  专题:法国理论研究

  加缪的永恒回归

  菲利普·罗杰/文 郭真珍 卓 悦/译(1.145)

  文学文体与他人的显现——兼论梅洛-庞蒂对于文学介入论的深化

  贾 玮(1.155)

  哀悼、幻视与流泻:乔治·巴塔耶的泪水书写

  尉光吉(1.165)

  内在性的“道成肉身”:论德勒兹“新基督”的谱系和意涵

  石 绘(1.172)

  半透明与准时间——技术论视角下的文学“意外”

  张执中(1.181)

  专题:文艺理论中的新实用主义与分析

  语言、真理与新实用主义的阐释学——以罗蒂对戴维森的解读为中心

  汤拥华(2.126)

  从符号化的意向性通向艺术符号学的哲学向度:归纳认知视域下的赝品问题再探

  安 静(2.137)

  论戴维森实用主义文论的三副面孔

  张 巧(2.146)

  专题:近代诗学研究

  试析晚清外交官群体的语言接触及其历史建构——兼及黄遵宪“言文一致”观再阐释

  邓 伟(2.156)

  审美主义的政治伦理:王国维早期诗学和思想中的“美”与“德”

  蒋浩伟(2.166)

  新发现汪辟疆《小奢摩馆诗话》的诗学史价值

  杨婷婷(2.175)

  专题:新生态学与文论研究

  论幽暗生态学及其美学维度

  张 进(3.47)

  庞大宇宙中的小小梦魇——暗黑生态与电子游戏的噩梦诗学

  姜宇辉(3.56)

  气候变化批评:一种建构世界文学史的理论视角

  袁 源(3.68)

  专题:比较文学与文论研究

  为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诠释的开放性与文本表意逻辑

  顾明栋(3.80)

  “本土”实践与话语规划——对20世纪9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论争的再探讨

  杜心源(3.90)

  含蓄还是比兴?——朱利安“间接书写”传统的再考察与校正

  蒋向艳(3.100)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概念之谜

  姚孟泽(3.110)

  跨学科视野下文学和舞蹈的比较研究

  陈华菲 肖明文(3.120)

  雷蒙德·威廉斯之于当今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意义

  王 宁(6.20)

  重新审视“东方比较文学”

  杨 清 曹顺庆(6.30)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文论——走向跨文化美学的新尝试

  陈丹丹(6.40)

  专题:剧场问题研究

  从符号学到现象学:欧美剧场表演研究基本方法的确立

  冯 伟(3.128)

  论剧场性

  石 可(3.139)

  共同体探索——欧美先锋戏剧的“集体剧场”与“表演性转向”

  高子文(3.152)

  专题:清词研究

  清词自度曲的创作方式与音乐、文本的双重形态

  刘 深 沙先一(3.197)

  论梅村词的开拓与清代学人之词的奠基

  陈国安(3.209)

  变格与定法:万树《香胆词》与《词律》关系发覆

  王延鹏(3.217)

  专题:文化研究

  超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二元对立——对“集体记忆”概念的反思

  陶东风(4.1)

  民族志观众研究作为居间范式——以布鲁斯·奥斯汀“Cult”电影观众群研究为例

  卢 康(4.11)

  后现代图像景观中的超空间——城市智能视频监控的空间哲学反思

  邓志文(4.23)

  情动理论视角下的电影暴力美学

  盖 琪 林贵海(4.32)

  虚拟异托邦:论当代大众文化的受众快感机制及其接受效果

  勾彦殳(4.43)

  专题:近代文学研究

  戊戌变法运动与八股文的近代命运

  陈维昭(4.52)

  徐复观对“文以载道”的现代疏通

  秦 维(4.62)

  刘师培中国文学观念的易学阐释

  李瑞卿(4.70)

  专题:数字人文研究

  数字人文方法论的四重追问

  杨庆峰(4.81)

  从格林、蒙森到尼采:19世纪德国语文学的理念、争议及其对数字人文的启发

  程 林(4.94)

  媒介构造与范式生产:“远读”方法的演变及其前景

  郑 楠(4.104)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会议专题

  现代的悖论与神话的启蒙——布鲁门伯格的神话理论及其政治蕴涵

  胡继华 单 羽(5.1)

  存在即媒介——海德格尔的媒介存在论及其诗学效应

  单小曦(5.13)

  修复性阅读、后批判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

  杨 玲(5.27)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世纪文学状况与中国文艺理论的当代创新”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李 昕(3.224)

  专题:文本与文体研究

  文本的制度性:论元稹制诰改革

  钟志辉(5.158)

  子学谱系中的“说部”建构

  吴文庆(5.171)

  “民国曲”与民族新诗之构建——以卢前散曲为考察中心

  康石佳(5.181)

  专题: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

  论艺术学发源之真相

  万书元(6.49)

  哲学的艺术史“修正”与新旧图像学之争——基于“原作”的辩难

  鲁明军(6.65)

  问题与方法: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三种路径及其可能性

  宋石磊(6.75)

  专题:中国古代艺术研究

  陶瓷的物性与图像叙事

  倪爱珍(6.194)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晚明文人绘画创作的时间焦虑及言说

  王 丁(6.203)

  古代文论与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

  “意象”范畴现代嬗变新探——兼论与“意境”的理论纠葛及其现代建构

  姜荣刚(1.189)

  论黄庭坚的文法与南宋文章学理论的兴起

  乐进进(1.199)

  公安派的奇人观及其文学姿态之生成研究

  陈 刚(1.208)

  转向与超越:北宋诗学语言观念下的“换骨夺胎”

  方舒雅(1.218)

  五言排律在诗学理论上的阐述过程及命名原理探析

  郑佳琳(2.184)

  关于王维“禅境诗”诸特征之跨文化比较研究——基于王维、松尾芭蕉及海德格尔诗作的对比分析而论

  孟令兵(2.194)

  论明代文章总集对“传”体的接受和辨析

  夏朋飞(2.205)

  晚明禅林诗禅关系的重构与援儒入禅的诗学转向:以吹万广真为中心

  王廷法(2.216)

  独孤及、梁肃、权德舆三家文学本体论试述——围绕言志、缘情之说及文道观发展

  刘青海(3.162)

  初唐应制与七言近体

  刘 顺(3.174)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之“却”字解

  黄人二 童 超(3.185)

  玄学视域下的中晚唐五代“苦吟”与诗学发覆

  仲 瑶(4.113)

  杜甫“颇学阴何苦用心”考论

  胡 旭 万一方(4.123)

  从作者到读者:“读者意识”与齐梁诗歌“新变”

  蔡彦峰 黄美华(4.133)

  归有光寿序经典地位的确立及其文学史意义

  代 亮(4.144)

  从文言、小文到国字解:《欧苏手简》在日本的受容与变容

  慈 波(4.153)

  再论李林甫与盛唐诗坛

  丁 放(5.192)

  论《聊斋志异》的文士治生生态

  徐永斌(5.204)

  古典如何新绎:论当代作家对“鹅笼书生”故事的接受

  谷文彬(5.217)

  “说书场交流语境”与宋元话本的文本形式

  陈建森 陈颖姬(6.153)

  “吴中七子”的诗学取向与乾嘉诗坛关系探论

  龙 野(6.165)

  陈释梦窗词之结构论及其词史意义

  黑 白(6.174)

  明中后期古文选本的“秦汉文”观及其科举转向

  郑天熙(6.184)

  现当代文论与文化研究

  Where Are We and What to Writ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Ha Jin

  Li Zhenling and Ha Jin(1.106)

  从“政治人”到“自由人”:王蒙小说中“人”的变迁及其危机

  沈杏培(1.114)

  “转折”之际与“经典”之前:1946—1949年的《围城》批评及其文学史意义

  谢力哲(1.125)

  新媒介文学景观与文学的物质性

  周才庶(1.134)

  符号结构与感觉重构

  马大康 王正中(2.1)

  On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 of the Discussions of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Politics”

  Wang Xiaoping(2.14)

  艺术史书写:从经典到活的历史

  高小康(2.24)

  新时期中国自白诗批评的误区与辨正

  魏 磊(2.33)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

  庄 萱(2.44)

  华侨外语写作与文学史“再”重写

  池雷鸣(2.54)

  论民初小说批评话语中的“自述”与写实

  罗紫鹏(2.65)

  强制阐释论的新理据及其悖论

  傅其林(5.122)

  从不幸结局到自觉意志:论王国维悲剧观念的转变

  斯 维(5.129)

  网络文学叙事机制下的“后情感”表征及心理症候

  王婉波(5.139)

  身体实践与符号溢出——感觉如何在实践中成为理论家

  刘维邦(5.150)

  叙事学对话与“中国声音”——1997年以来国内叙事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江守义(6.122)

  “声韵训诂学大家”如何介入“五四”新文学——论钱玄同的白话文章观

  王小惠(6.133)

  “人力车夫”形象缺席左翼文学考论

  康 馨(6.145)

  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论法国现代美学的缘起与体系性——基于文献的再整理

  张 颖(1.10)

  瓦格纳美学与象征主义的音乐转向

  李国辉(1.20)

  《花间集》的现代审美症候与福瑟克的对等译介诗学

  涂 慧(1.31)

  从“崇高”的翻译说起——兼论中西山峦意象的差异

  陈 佳(1.43)

  审美想象的媒介转折与文学独立性复归——从地方“文艺”期刊改名说起

  尹 林(1.52)

  直接知觉论冲击下的图像再现研究

  殷曼楟(2.75)

  反艺术还原论:论保罗·克劳瑟的后分析现象学美学及其延伸

  李 牧(2.85)

  从“可知的儿童”到“难解的童年”——论儿童问题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演进

  赵 霞(2.97)

  后现代状态下的胡塞尔与康德——利奥塔论审美反思

  马骁远(2.109)

  竞速政治与时空演变:论保罗·维利里奥的后勤学空间理论

  吴诗琪(2.117)

  试论谢林的存在论美学思想

  曾繁仁 任 群(3.21)

  气韵与移情——中日现代美学史的一个议题

  彭英龙(3.31)

  先锋与倒退的辩证法——阿多诺论现代艺术原始主义

  吴芷净(3.39)

  元现代主义:“后现代之后”的文论之思

  王洪岳(4.162)

  借贷与信用视域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忧郁的阐释

  焦 敏(4.172)

  本雅明的超现实主义批评及其身体政治

  徐文贵(4.181)

  “非自觉记忆”:被重构的时间——论德勒兹的时间观

  吴娱玉(4.191)

  文学文本意义生成的知识谱系考察

  付昌玲(4.201)

  从非-哲学到艺术-虚构——试论拉吕埃尔的非-美学理论

  聂世昌(4.211)

  “风格”创新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赝品”——以古德曼的归纳理论为中心

  苗思萌(4.219)

  开端、更新与精神或灰烬——试论海德格尔论荷尔德林诗的历史意识

  陈晓明(5.37)

  文学伦理的两张面孔:玛莎·努斯鲍姆的文学观及其内在紧张

  范 昀(5.69)

  浮士德的三次试验与基特勒论话语系统1800的诞生

  于 成(5.82)

  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离散理论的演进、转向及问题

  周启星(5.91)

  潜能、反抗与赤裸生命:阿甘本论巴特尔比

  王彦军 王雅萍(5.103)

  指示与元叙述: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双层叙述

  赵禹平(5.112)

  论文学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价值——以法国地理学家对文学的研究为例

  赵 佳(6.83)

  从“纯意向性客体”到“绝对意向性客体”——论埃科的客体理论及其符号学内涵

  卢 嫕(6.92)

  故事世界的兴起:构筑技艺与复魅文化

  施 畅(6.101)

  “活死人”辩证法——丧尸影像批判

  张墨研(6.1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