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三言二拍”作为明代著名的话本小说集,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近1/5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西周、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等朝代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及其所蕴…
··内容提要面对多方面人伦关系的利害冲突,或者两种道德准则的抵牾矛盾,人们常会陷于难以自拔的“道德困境”。具体而尖锐的伦理难题,考验着世情题材小说主人公抉择取舍时的道德原则、情感依托、人生信念与处事策…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的斗龙故事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到了明代,逐步完成了各种要素的融合,正式成为一种崭新的小说情节类型。龙在明小说中一般以负面的挑衅者出现,争斗的结局却又是失败者。与此同时,斗龙的叙述方式…
··内容提要章回小说在作家身后刊刻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小说名著。这类小说在传抄和刊刻过程中被后人多次修改,已非作家所作小说原貌。章回小说地位卑微,不受文人的重视、尊崇,谁都可以修改。章回小说用白话散文…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西游记》系用江苏淮安方言写成。但笔者发现,《西游记》中有数量不菲的山东方言词汇;以学界公认可作为山东方言语料的《聊斋俚曲集》和《醒世姻缘传》等为参考,结合今人所编山…
·郑秀琴·成兆才(1874-1929)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评剧的奠基人。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既是出色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彩旦、老生、小花脸等都是他擅长的行当;又是一位优秀的导演,同时更是杰出的剧作家,为评剧…
·赵骥·明清以降,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末民初,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新剧日渐成熟,成为日后话剧的雏形。新剧初兴之际,由于戏剧文学尚未成熟,“剧本荒”成为当时新剧舞台的通病,新剧活动家便…
·[美]刘晓艺·《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反映中国十七世纪社会生活的世情小说①,虽然它的主题是婚姻制度里的惧内现象,且深富儒家道德说教气息,但因其丰厚的细节还原了明代社会生活的许多场景,遂成为珍贵的史学研究…
·沈梅丽·自明万历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开始,来华传教士向作为异教的中国社会传播基督教信仰的目的,除正面传播基督教教义外,还有要改变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及民俗习惯,最终实现移风易俗。梁启超曾描述传教士对异…
·李昭明王卓玉·《西游记》(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版本)全书一百回中写景状物的段落(除战争场面及武器、饰物描写外)多达133处,除第三、六、九、十九、二十二、二十五、三十一、三十…
·康建强·人既是环境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载体,又以自我方式体认存在。欲望是人类存在与演进的内在根据与原初性驱动力,不但天然具有个性化自我特征,而且具备普泛的社会属性。故而,人、欲望与社会三位一体,同质…
·刘彦彦李楚·经典在形成过程中,文本原生层固然非常重要,而次生层的价值和意义也同样不能忽视①。次生层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经典传播过程中的序跋。序跋作者往往是作品最早的读者,他们对于作品的评论起着桥梁与“…
·张粲王婷婷·《红楼梦》中的宗教描写使得该书笼罩着神秘而浪漫的色彩①。在《红楼梦》外译的过程中,鉴于宗教因素对于《红楼梦》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外宗教的巨大差异性,宗教词汇的翻译便成为无法回避的难点之一,也…
·郝稷·自唐代玄奘法师西游取经以降,以其为原型的西游故事开始逐步出现,在历经数百年传播及发展演变后,最终在明代产生了影响巨大的百回小说《西游记》。总体而言,中国古代西游取经故事的传播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
·李留文·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在文学史上颇有争议。朱自清曾经对这部小说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歧路灯》“全书滴水不漏,圆如转环,无臃肿和断续的毛病”,“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
·傅义春·《红楼梦》(除非引文,以下均简称《红》)之所以被视作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并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不仅因其文学价值之高,而且因其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全景式观照…
·赵建忠·北京是曹雪芹结束“秦淮旧梦”——江南生活后的归宿,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的不朽巨著《红楼梦》创作之地,随着“87版电视剧《红楼梦》开播30周年纪念音乐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上演、中国最高学…
·郑骥·西游取经故事是以贞观间玄奘十七载西行求法史实为源头敷衍开来的。从麟德元年(664)玄奘圆寂不久撰成的《大唐故三藏法师玄奘行状》(下文简称《行状》),到现存最早的百回《西游记》刻本金陵世德堂刊《…
··《益闻录》①从第150号(1882年5月3日)开始刊载文言小说《桃源续记》,至第270号(1883年7月7号)终。该书分62次刊完。在刊载时间上较随意,有时接连刊载数期,最长连载时间是11期;有时…
··1902年《新小说》第1期上发表了梁启超的雄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列举了小说熏、浸、刺、提的四种功效,具体阐释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他那空谷足音“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①,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