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怀念朱老师

时间:2022/10/26 作者: 芳草斜阳时 热度: 67013
  早在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要是提起"大老朱"的话,我们仁和老家周围几个村的人,大多数人都了解。他的真实姓名叫朱全生,社会上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在我的印象中,朱老师高高的个子,长方脸,稀疏的头发已夹杂着些许银丝,看上去年近半百的样子,经过沧桑的岁月,额头已刻下不少皱纹,腰也弯的很明显了。他是原仁和乡桃园中学的一名教师。究竟是谁给他起个别号叫"大老朱"的,现在似乎已经无法考证了。

  一、响应号召

  朱老师,是苏南人,早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我们苏北的文化教育很落后,识字的人很少,他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关于苏南支援苏北的号召,前来支援苏北的文化教育。那时候,老师的普通话是很差的,也沒有这方面的要求,朱老师操着一口浓重的苏南口音,一般人,几乎听不懂他的讲话,因此,有些学生家长背后称他为"朱侉子"。

  二、按时返校

  我真正认识朱老师是在七九年的九月份,大约是开学的第一天,盛夏的酷热尚未褪尽,即便穿着单衣,依然感到很热,朱老师已经返校了,只见他脸上挂着汗水,背着大包,提着小裹,跨进了校园。

  "朱老师好!"

  "朱老师,您来啦!"

  这是代凤和茆凯两位年轻老师,在和朱老师热情地打招呼。

  "是的,你们好!你们好!"朱老师微笑着一一回应道。

  三、诲人不倦

  当时,我们常住校的有朱老师,还有沈代凤、吴明、荣维祥和我,我们几个都是年轻的单身汉,业余时间总喜欢和朱老师在一起聊聊天,有时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也会向朱老师请教。大沈和茆凯性格直爽,又好学上进,他俩又都是朱老师的直系弟子,一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就立即向朱老师请教,因此他俩不论是个人的专业知识,还是教学业务,提高得都非常快。

  朱老师虽然教语文,但是初、高中的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他也都能教,算是多面手。我的同学为祥,擅长抠抠数学难题,有一次遇到一个数列题:"7、77、777、7777……求此数列的n项之和。"他一时做不起来。

  "朱老师,这个题目,请你帮我做做看,好吗?"为祥很虔诚地向朱老师请教道。

  "嗯,拿来给我看看……"朱老师左手把香烟送到嘴边猛吸了一口,右手接过题目。只见他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算,好像一时也做不起来,但是感觉到他并没有放弃,不论是吃饭,还是走路,似乎都在思考着这道数学题。

  当时,因学校宿舍紧张,我、大沈和朱老师三人住在一个宿舍里,大约是深夜一点多钟,朱老师突然从床上坐起来,惊叫道:"有了,会做了。"我和大沈被他这突然的举动惊醒了,蒙眬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见朱老师拿起笔和纸,立即演算起来,功夫不大,就做好了这道数列题。

  然后才安心地睡一会,等到天刚亮时,就起床找到为祥,把这道数学题的解法,仔细地讲过为祥听了一遍。

  后来为祥感叹道:"朱老师这种钻研精神太令人敬佩了,不过以后再遇到难题,不敢再请教他了,真的舍不得他老人家,不忍心让他如此地废寝忘食呀!"

  四、业务精湛

  朱老师平时教书是不用领导操心的,非常地尽职尽责,所教学生的成绩,也是很突出的。那时候,全乡中学很少集中搞教研活动,但有一次,特地请朱老师向全乡开设了两节中学作文指导课,他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前,他把自己写的一篇下水作文《老夏》递给我,非常谦虚地说:"小陈,请你看看我这篇范文,再提提你的看法?"

  我受宠若惊似地接过范文,认真地拜读以后,评价是这样的,至今还记忆犹新:

  "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列举老夏的一些感人事迹,高度赞扬了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的不平凡的贡献,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老夏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朱老师平时上课,精神就很饱满,激情洋溢,他的这两节作文指导课,更是锦上添花,上的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参与者们的一致好评。

  五、生活俭朴

  朱老师当时的工资大约七、八十元,在我们这里算是高工资了,但是他生活很俭朴,节衣缩食,每月都按时把工资的一大部分寄回家里。他曾对我们说:"苏南老家经济发展好,工资也高,我在这里,即使生活艰苦一些,也不能让老婆孩子受穷受苦……"

  每逢放寒假的时候,他总会买些我们洪泽的土特产带回去,提前腌制不少咸鱼咸肉,还利用课余时间,请学生帮忙,为他剥花生,调皮的学生边剥边吃,他即使看到了,也只是笑笑,是不会责怪的。

  为了打发长期寂寞的光阴,他的烟瘾越来越大,抽的烟实在是太多了,连牙齿都已经熏黑了,一讲话,口腔里散发出浓浓的烟臭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跟他抽的香烟太孬有关呢?

  有一次,他路过同议村的一家小店,买了两包"丰收"烟,共贰角八分。店员说:

  "朱老师,你那么高的工资,怎么抽这么孬的香烟呢?"

  "不是,这两包烟是为我们学校工友(饮事员)杨占模带的。"朱老师微笑道。

  两天后,工友杨占模知道了这件事,故作镇静地说:

  "朱老师,你帮我买的两包`丰收'烟呢?怎么沒给我的?"

  "要死了,要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没有,没有……。"朱老师这回显得语无伦次了,尴尬地搪塞道。

  六、幼稚可爱

  据说学校每次晚上聚餐时,朱老师中午就不吃饭或者少吃了,为的是晚上可以免费吃一顿饱餐。

  "53一53(嗦咪一嗦咪)。"

  这是他老人家在聚餐前,对美味晚餐唱出的期盼。

  "35一35(咪嗦一咪嗦),没意思。"

  这是他聚餐后唱出的另一番感慨。

  他的这些行为表现,让我们几个年轻人在一旁,也跟着傻笑,感到他很像一个幼稚可爱的孩子。

  七、迂腐可笑

  朱老师也曾做过事务长,那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凭饭菜票吃饭,在校搭伙的学生要从家里带粮带草,朱老师要负责给学生称米称草,还买菜,并且一笔一笔地要记帐,至少每月结算一次帐目。据说有一次,他为了两分钱的差错,一夜沒睡觉,在查帐,终于在天亮之前,查到了那两分钱的出处。

  "朱老师,为了两分钱,一夜没睡觉查帐,值得吗?"有人问。

  "值得!钱虽然不多,但是帐理不容啊!必须查个水落石出。"朱老师不无感慨地微笑着说。

  他就是这样一个既严谨又有点迂腐可笑的人。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间,朱老师支援苏北教育三十多年过去了,也就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开始落实知识分子的相关政策,朱老师也顺利办好了回老家的手续,临行时,一个坚强的男人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眼泪簌簌地落在自己曾经辛勤耕耘过三十多年的土地上。

  令人遗憾的是,朱老师回苏南之后,只有两三年时间,便传来了噩耗,一个曾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苏北文化教育的热血青年,正值年过半百,即将享受晚年退休生活的时候,却因患上癌症,医治无效,带着诸多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年仅五十多岁。

  朱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洪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认为他就是洪泽教育史上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堪称苏北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一朵奇葩,值得人们永远地敬仰和缅怀。

  愿朱老师在地下安息!
赞(1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