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龙井寺

时间:2015/11/1 作者: 冰雨泪雪 热度: 51251

    沿着清澈的华山河往北,过了白杨岗,就看到一片望不到边的青竹园。龙井寺,就坐落在这竹园里边。
    要说这龙井寺,除了朱集、古城、太山镇村的人熟悉以外,再远一点的人都不怎么知道。寺庙不大,却是很古老。没有人知道具体建于哪个年代了。残破的墙体,熏黑的木柱子,以及院落里一人多高的刺梨草。
只有正堂上,有那几尊佛像怡静的坐着,有千手观音、叶衣观音、弥勒菩萨,也有普贤菩萨。
    菩萨呢们寂寞着,头上,顶着从房梁上坠落下来的圆木。蜘蛛爬到了他们的脸上,在他们的嘴巴里、眼睛里住下来。然而,佛像只会是寂寞的坐着,安静的等着下一根房梁掉下来,等着整个屋顶塔下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镇上闹上了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所谓的平四旧,反封建迷信,吵的非常火热。公社里组织着,要拆了龙井寺用青砖造食堂,于是就集结了百十号人,和四匹牛车,就要对龙井寺动拆。
    当时我的祖父在组织上认会计一职,无论是人脉还是权职都算得上有点脸面的。当时他提出了一个想法:把龙井寺改建成个学校,从学前班到三年级。
于是改拆为建,搬了佛像,挪了香炉,挂上了黑板,铺上了课桌。一年级与二年级用一道苇子席隔着,二年级与三年级用一块障子布隔着。而三年级与学前班,干脆就不隔,只是椅子背着椅子,课桌背着课桌。两个两台也是互相观望的。
原来,寺庙里住着两个和尚,和一条花狗。和尚都有半百以上的年纪了。说是和尚,头发却留的几乎半轧长,衣服也不是和尚衣服。唯有两个脚轮子,用黄布裹得跟粽子似得。走起路来特别的健狡。
    禅堂的右屋山角,有一片菜园子,里面长着黄瓜、茄子和豆角,它们一年年安静的长着。尚们很忙,除了浇浇水,别的也不多管他们的菜园。没人施肥,也没人拔草。愿意结黄瓜的,就结个黄瓜,愿意结豆角的,就结个豆角。若是不愿意,就什么也不结了。
    禅堂改了,和尚们的木鱼也敲到了时候。一个烧火,一个掂勺,颂蝉的改成了做饭的。
    学校建成不久。我的母亲就到这里来就读。念得是一年级,那时的学费只有十个鸡蛋,半斤香油,和两毛钱的书钱。
    要说学的,那就更简单了。没有普通话,也没有英语、造句。只有先生那脏兮兮的爪子在黑板上挠出来的一、二、三,和a o e。
    母亲说,当时的学生们,也是会哭哭闹闹。有的嚷嚷着,“先生,谁偷了我的粉笔!”有的哭丧着“是谁在我的板凳上钉钉子了?”
    哭完了,也闹完了。也到了放学的时候。前排的,学会了一二三。而后排的,除了嗡嗡的脑袋,什么也学不到。
    在龙井寺就读的,也是一茬接着一茬,一代紧接着一代。过了母亲这辈人,就轮到了我的大姐。
    大姐就读龙井寺的时候,学堂就变了样。黑板换了大的,障子布砌成了砖墙。装上了玻璃窗户,也扯上了窗帘。还有,多了四年级,和五年级。烧饭的两个老和尚也不见了,龙井寺里完全变了一个形状。然而那条花狗还活着,不知道吸收了什么灵气,活了整整十五年。它依然是扁着肚子,叫唤着,梗梗的。
    记得我五岁那年,大姐还在龙井寺念书。这时候,龙井寺里出了一间奇事。一天,晚自习的课间,我大姐出了寺庙到门口的小河里趟水。突然,她踩到一个硬梗梗的东西,她连忙抬脚,就发现脚底板被刮出了一个大口子。于是她伸手去摸,摸到一块石头,拿起来一看,是一尊五厘米长的,长着铜锈的菩萨像。
我姐把它拿回了班里,同学们就都聚了过来。
    老师问“你们这都弄啥哩?闹哄哄哩。”
   “老师,我拾到一个菩萨!”
   “拿过来看看。”
   我姐把菩萨递了过去。那老师一看,脸色一变。说“在哪拾的?”
   “在门外的河里。”
   “这是可是文物!是很值钱的!大家不要说出去,我们明天多摸几个,卖了钱就可以把这旧课桌换成新的了!”
   然而,有谁家的孩子是沉得住气的呢!第二天,这龙井寺出宝贝的事,传到了十里八村。像上了报纸似得!乡亲们对这件事的关注甚至比生产队红薯还要操心。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这龙井寺惹来的寻宝的人黑压压一片!有拿锄头的、有拿铁锹的。有背耙子的、也有扛着洋镐的。有王庄的,有段庄的,有连庄的,也有夸子营的。
对着退了水的河道,就是一波挨着一波的疯挖。
   有人挖出了佛珠,有人挖到了佛像,有人挖出了香炉,也有人挖出了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总之东西都是青铜打造的,沉甸甸的,生着绿锈。
事情闹得越来越来费扬,来挖宝贝的人也越来越多。来了太山的,来了朱集的,来了古城的,也来了社旗县的。太山的带着一家老小,朱集的带着街坊邻居,社旗县的则来了一大波古玩市场的奸商们。
   赵庄的孩子在土洞里挖到了一个陶俑,连庄的老头子说“放下,这土洞是我先看见的。”
于是便夺了起来,孩子抓着陶俑的头,老头子抓着陶俑的身子。这样一夺,连庄的就和赵庄的人打起了群架。
   龙井寺的风风雨雨一直到一九九八年才逐渐平息。夸子营的民办王茂小学不断扩建与改善就学环境。学生们的成绩一路高涨,已经在社旗县发展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志气学校。
大多数的家乡选择送孩子去学习条件更好的王茂小学就读,龙井寺也就冷了下来。慢慢的,关门闭寺,人去楼空。
   时间久了,就成了一处被人遗忘的建筑。
   成了如今一副萧条的寂寞的景象。
   只剩空空残旧的砖楼,在风尘中逐渐风化,垮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