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摔 盆

时间:2013/2/22 作者: 吕秋雨 热度: 79409

 

    我们中国许多地方,凡是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老人去世,最忌讳说“死”字。有的说是“走了”,有的说“不在了”,还有说其它的。我老家豫北老家,是说“老了”。 为老人送别,到十字路口时,还由长子或长孙给摔老盆。究竟为啥?有些缘由。

    据传,陶业的祖师爷范蠡做陶器发了大财。他就在每年的3月半和10月半时,为穷人设棚施粥,此举很受百姓的敬重,跟他学做陶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一天,他想:我死后这个家业交给谁呢(因他无儿)?经过再三思虑,决定把乡邻们请来说说。他取出头一天做的老盆,说:“我死后,这老盆咋处理,老给我想想办法。”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把它献给皇上;有的说用红缎子包起来,想你时拿出来看看;范蠡都不赞成。这时,有个小伙子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到时候,我给你摔了吧!”范蠡同意的点了点头说:“好,百年后,我这份家业就让这个小伙子请受了,大家都给作个证吧!”自此以后,人死后,人们就买来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前给摔碎,这就叫“摔老盆”。谁摔了“老盆”,谁就请受家业。

 

    我记得幼年,谁家老了人,家中设上灵位吊丧。三天头上,院中搭起灵棚。生活稍微富裕点的人家,还请一到几家锣鼓班吹凑哀乐,举行大型吊唁告别活动。之后,便是送殡。儿孙们披麻戴孝,手拿着孝棍,长子还要左手柱着扬魄幡,右手拿着盆底早已钻了许多窟窿眼,在家乡叫老盆的东西,兴师动众的走到十字街头,举行一个隆重的送老人灵魂到阴间上路的仪式。前头吹打响器的锣鼓班停了下来,帮抬棺材的乡亲停了下来,手拿社火的帮工停了下来,孝子们齐刷刷地全都跪地。由长子跪在地上把老盆摔烂,让老人到了阴间使用。然后朝挖好的墓坑走去,让老人入土下葬为安。这在老家一带,是风俗习惯作法,也有人说封建迷信。

    想到幼年,就知到这档事。当时只是好奇,并不知所以然,回家问母亲:“那家死人,全家穿白干啥?”“那是为亲人尽孝,穿的孝衣”,母亲回答。

“一个新盆子,锥恁多窟窿眼干啥?”我又问,“为啥到十字路口,把老盆摔碎?”老人耐心地一一解释。

    老娘说的话,几十年过去,大都忘记了。唯有讲摔老盆的情形,记忆犹新。

    当时,老母亲扶摸着我的小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那个盆子,是送给死去的老人到阴朝地府后,喝污水用的。盆子底上锥许多眼,是儿孙们怕死去的亲人喝污水多,想让污水多漏掉些,这是儿女们孝心。”

    老母亲接着讲到,“人生在世,要节省,勤劳俭朴。就是滴水也不能浪费。”我留心她平时,凡是沾上用水,不管是淘米、淘菜、涮锅、洗碗、做饭、洗衣服,或是干什么别的事情,用过的废弃水、肮脏水,老母亲通过处理后都会派上用场。妯娌说她把水看得比油金贵。老母亲解释,“不节省,人到阴间,遭报应。”“人活着时浪费水越多,积攒污水越多。到阴朝地府,阎王爷罚受罪,叫你喝污水。并不是像征性的喝点就过去了,那样惩罚太轻了。而是把你在阳间一辈子坏败、浪费的水,积攒的污水,一滴不漏的叫你全部喝完。惩罚看重了点,实际不重,是罪有应得。你想想,人活着的时候,少败坏点,少浪费点,少污染点水,到了阎王爷那儿不就少喝点污脏水了吗?一点儿也不败坏,不就一点儿也不喝了吗?这是多公道多公正,多公平啊!”

    当时,年龄幼小的我有些不解,常常一连串的发问:“哪井里有的是水,江河湖泊里有的是水,大海大洋里都是水,老天爷还下雨,有时甚至成洪涝灾害,水有的是。浪费那一点一滴的,又算啥哩?这不是小题大作,吓唬人嘛。” 娘解释说:“这点儿,咱们有的人可能做不到,是因为认识不到,大手大脚惯了,懒散惯了。但要有这股子精神,朝这个方向努力。”

    儿孙不让逝世老人吃苦受罪,就把送给老人阴间使用的老盆上多钻上几个窟窿眼,让污水漏掉,让老人尽量少喝。这就是规劝人们在生活和一切活动中都要金贵水。后来,我看到她老人家做的一些事。比如做饭,用水淘米。淘米水不轻易倒掉。用淘米水洗菜,再用好水把菜洗干净。她还把已用过的淘米水、洗菜水,倒一个旧木桶里积攒起来。用上面澄清的干净水,涮锅,洗碗筷,下面有些稠东西的糊状物喂鸡鸭猪狗。在灾荒年月,人还吃不饱,涮锅水那还有家禽牲畜的福份……

    摔老盆事,到底是对是错?时至今日,我还没诳下结论。我想,即便是有封建迷信糟粕,应该扬弃;节约用水,金贵水的精髓,还要发扬光大!对认清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也许有某些积极的作用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