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在下班的路上,忽听“噼里啪啦”一阵急促而又猛烈的鞭炮声传来,我忙扭头看,见是一家商店开业典礼。在鞭炮腾起的烟雾中,依稀可以看到几个孩子一哄而上,不知是争先恐后地去拾炮,还是去拾糖。看着拾到东西的孩子脸上挂满喜悦的表情,不由得让我又把思绪抛进追忆的长河里。
小时候,大年三十夜里,一般是十二点过后到凌晨五六点之间,村子里各家鞭炮齐鸣,此起彼伏。一帮小孩子们到处走家串户去拾炮。所谓拾炮就是拣鞭炮。因为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都很一般,谁家也不会买很大的鞭炮给孩子玩,只有自力更生去寻找了。其中的乐趣,只有投入其中才能体会到。那时候拾炮盛行的原因是都是手工编的鞭炮,黑火药的,威力不是太强,拾炮的风险性不大。由于是手工所制,药捻子不是特别好,在鸣放过程中肯定有不少掉落的,这就给我们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的孩子肯定懒得去拾炮了。一是家里条件好多了,每个人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零花钱买小盘的鞭炮。二是现在的鞭炮几乎全是机器做的,而且是用明火药,爆炸力很强,搞得不好会伤人。还有炮捻子质量很好,很少会有落的,根本没有机会去捡。
我小时候可盼过年了,一是能有些好东西吃,二是能走亲戚得一些压岁钱,其三就是能拾炮。平时一到半夜就困的不行了。过年时不知怎么回事,特别有精神头。那时候电视也很少,到了初中时候我们那里电视才普及,所以就要干等上大半夜。早就和小伙伴们约好了,提前准备好手电筒(那可是家里少有的电器之一哦)。一过十二点钟,我们这些小家伙就聚到一起。侧耳听着那里会有炮响,大气也不敢出。忽听到一声炮响,赶紧判断出具体方位和人家,大伙就一窝蜂地往那里冲。有时候几个地方一起响,就不知如何选择了。也就是我们村子不大,从东跑到西,也就是五分钟左右,一般跑到那里炮刚放了一半。这时候就各显神勇,看谁胆子大。我们那里放炮通常是挂在树上,也有人家是用一根长棍挑着。离的越近,拾炮的机会越大。主人家对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都是很欢迎的,拾炮的人越多说明人缘越好,而且图个热闹嘛。要是没一个孩子去,就自己家人看着,也没什么意思。有的家伙拿棍子去捡,因为有的炮掉到地上可能还在燃烧,用棍子敲一下看看能不能拣,这样安全。有的用脚去踩。有的冒失鬼拣到炮看都不看,就往兜里塞,结果就出问题了。一个哥们拣了一个小碗口那么粗的二雷子,刚放到口袋里就响了,新衣服被炸个希巴烂,只好一路哭着回家了。除了炮可能会炸之外,还要一个风险就是地形问题。有的人家放炮在水池旁,还有的在粪坑旁。要是对他家地形不熟悉的话,稀里糊涂冲上去,很容易中招的。
拾炮忙乎了一夜,到了白天就可以好好欣赏自己的战果了。有的炮捻子很长,还可以再放。有的捻子特别短,就把炮纸剥了,点火药,有点像古代的炼丹士,这算是最早接触到化学反应吧。拣的多的话,就分给弟弟一些。他年龄小,没办法跑出去,有炮也不敢放,拿着玩让他也高兴一阵。
除夕过后,我将炮药粉会集在一起后,拿出早已裹好的炮皮,用泥巴糊住一端后,将炮药粉小心翼翼地倒入炮皮中间的空心中,再插上一根引线,压紧。这样,一颗自制的大雷子就好了。等到晚上,我们将自己制作的大雷子拿出来,放在空旷的地上,一手拿着香火,一手捂着耳朵,弓着身子,用香火点燃引信后,快速跑到远处。“嘭!”大雷子伴随着一道耀眼的火光炸开了花,巨大的声音震得我们耳朵轰鸣。虽然如此,但是每当看到自己制作的大雷子开了花,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富裕,拾哑炮早已经成为我童年的记忆了。虽然如此,每到春节放炮时,每当一挂鞭炮燃放完后,我都会走过去,捡拾那些没有炸响的爆竹,而后点燃它们。每当看着这些哑炮在我的二次燃放后炸得粉身碎骨,碎碎的纸屑在空中飘舞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自己除夕奔跑着、雀跃着去拾炮的影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