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为首,先生为殿
真正的词人之词
张伯驹之所以被称为“项城才子”,因为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词家、戏剧家、书法家、文物收藏家。能集这四大“家”于一身者,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实在不多,张伯驹堪称第一人。称他为“项城才子”,这顶桂冠实在太小,《名人传记》杂志社社长王幅明先生称其为“国宝”,才恰如其分。
张伯驹自三十岁(1927年)开始作词,一生填词不下数千首,数量之大,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人。他本人曾说:写词不过是心灵之所托,随其自然,有感而发,与天地为友,以风月为家。他文思敏捷,典章谙熟,出口成章。旅游观赏、外出作客、看戏归来,有所感援笔即成佳作;午眠乍醒、夤夜起风、茶余饭后,有所兴挥毫自成风流。著名民主人士章伯钧曾佩服的说:张伯驹吟联填对,比我心算一加二等于三还快,我随便出个题目,他张口就来,即合格律又切题,真叫绝了。
张伯驹曾将自己的词作结集出版,计有:《丛碧词》(1927—1950年之作)、《春游词》(1951—1971年之作)、《秦游词》(1971—1972年之作)、《雾中词》(1972—1973年之作)、《无名词》(1973—1974年之作)、《续断词》(1975.1—1975.12之作)、《秋碧词》等。另有《丛碧词话》、《洪宪记事诗注》、《诗钟分咏》、《续洪宪记事诗补注》、《红毹记梦诗注》等诗作。其中后两部著于20世纪80年代,影响较大,既是艺术作品,又具有史料价值。以上诗词集由中华书局于1985年结集为《张伯驹词集》出版。
张伯驹写词题材广泛,举凡忧时爱国、写景咏物、羁旅行役、交游酬唱、感怀人生,皆表现于词。因笔者无缘见到《张伯驹词集》,无法对其作整体介绍,只能从张恩岭先生主编的《张伯驹词赏析》中选取几阙作以分析例证。
一、登临咏史怀古忧时爱国词
《张伯驹词集》中的第一首词《八声甘州·三十自寿》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也是一首忧时爱国词的杰作。上文已经作以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摸鱼儿·同田南登万寿山》,原词前文已经抄录。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上片写作者与友人在深秋时节登上万寿山,极目望去,长空澄清如洗,山河冷落,黄叶纷纷飘,芦苇瑟瑟,一派萧条景象,令人悲伤。这里写景色,实际上是暗示当时全国陷于内战,烽烟四起,山河破败,民生维艰的凄惨局面。下片是作者俯瞰颐和园的近景,颐和园内昔日帝王嬉戏游乐的景象一去不返,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已经灭亡,颐和园仅剩下离宫荒馆,昔日车辇往来的路上因人迹萧条,也长满了苔藓,处处是悲凉的气氛。由此引发了作者对于国家兴衰的感叹。“待谁来管”,表达了作者当时伤乱、关心民间疾苦的襟怀和急切盼望战乱平息的心情。国家破败,人民多难,谁能来挽救残局,救民于水火,使国家重新走上繁荣昌盛之道呢?忧国忧民的思想溢于言表。
《浪淘沙·金陵怀古》:“春水远连天,潮去潮还。莫愁湖上雨如烟。燕子归来寻旧垒,王谢堂前。 王树已歌残,空说龙蟠。斜阳满地莫凭阑。往代繁华都已矣,只剩江山。”
这首怀古词抒发了人间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感慨。上片先叙说莫愁的美丽传说,再写如今莫愁湖上雨如烟的悲凉、空旷的气氛,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对王谢兴衰无常的讽刺,抒发了对历史的兴衰深为感慨的情怀。下片化用杜牧《泊秦淮》诗意,直接议论往“往代繁华都已矣,只剩江山”,从而透出历史迁逝、人亡物换、故国繁荣已去和江山依旧、孤城荒凉的现实,颇有关注警世现实之意。
《鹧鸪天·秦始皇陵》:“一出函关六国消,河山万世付儿曹。书焚未料来刘季,椎击何知有赵高。 唐寝废,汉陵遥,霸图剩此土岧峣。荆榛不是神山树,只对斜阳唱牧樵。”
这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作者面对秦始皇陵,回顾自秦朝以来历代王朝兴替灭亡的历史,发出深沉的感慨:秦始皇横扫天下,统一六国,真是气壮山河;他那严刑酷法、滥用民力、焚书坑儒的行径是何等的不可一世、气焰万丈。可是博浪沙险遭刺杀丧命,却不思悔改,仍然重用奸贼赵高,岂知就是赵高断送了他所开创的基业。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王朝最终被刘帮、项羽农民军所推翻。唐王朝也是一样,先是强盛无比、一统天下,结果也是灰飞烟灭、土崩瓦解。一个个王朝衰落灭亡,只剩下历代君主山一样高的坟墓,被荒草覆盖、漫坡荆棘,一片凄凉。王朝的兴衰变迁留给后世的只是夕阳西下之时,牧樵闲唱的内容。作者深深认识到,无论你多么强大,不顾恤民情,最终都是要被人民推翻的,这是历史的铁定规律,任何人也无法更改。
这类词借登临、咏史、怀古,表现了作者忧时爱国的思想。《丛碧词》是他民国时期的作品,那时他作为一个贵公子,可以说是毫无拘束,无意官场,痛恨腐朽,所以敢说敢讲,敢于斥责。所以这样的词作就多一些,而在其他词集里就不多见了,可能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解放后,尤其是被错划为右派后,诗人考虑到自己的出身和现状,这样的作品就相对少一些,但不能说没有,如《鹧鸪天·秦始皇陵》就是一篇优秀作品。但是他还是较少写这方面的题材。1972年他在吉林省博物馆的时候,曾隐晦的写了两首指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词作,结果又一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他有些胆怯。如果没有毛泽东主席的关照,他在北京一没户口,二没工资,说不定就不会有《雾中词》以后的作品了。
二、羁旅行役怀人思亲词
这类词作在《张伯驹词集》里占的分量不小,大多是借助羁旅行役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如《踏莎行·送寒云宿霭兰室》:“银烛垂消,金钗欲醉,荒鸡数动还无睡。梦迴珠幔漏初沈,夜寒定有人相忆。 酒后情肠,眼前风味,将离别更嫌憔悴。玉衔归去暗无人,飘摇密雪如花坠。”
这是一首替别人写惜别之情的词作。聚会和惜别时在寒冬深夜、大雪纷飞之时。上片从侧面借朋友的妻子在寒夜思念丈夫久久不归的深情和孤寂凄楚的情景,曲折的写出惜别时凄凉和深沉的爱情,从而显示自己和朋友的情深意厚。下片直写宴饮之后将别的惨淡情绪,为惜别营造了环境氛围。最后一句把无限的惜别之情,寓于雄浑迷濛的景色之中,点出自己浓郁的愁思、深情如同这深沉的天宇和无尽的雪花一样凄凉。词中的寒云,指的是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二人过从甚密,能这么替朋友着想,显示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同一般。
再如《念奴娇·中秋寄内》:“无人庭院,坠夜霜、湿透闲阶堆叶。月是团圝今夜好,可柰个人离别。倚遍云阑,立残花径,触绪添凄咽。满身清露,更谁低问凉热。 记得去年今日,盈盈双袖,满地明如雪。只影哪堪重对此,美景良辰虚设。玉漏无声,银灯息焰,总是愁时节。谁家歌管,任他紫玉吹彻。”
这首词抒发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和离情别绪。中秋之夜,月圆露清,落叶堆阶,景色即美而又凄凉,因为只有孤身一人。去年今日,花好月圆,夫妻团聚,恰好与今日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更增添了词人的伤感。最后一句,言已尽而意无穷,含蓄深远,对妻子的相思之苦,自不待言。
再如《蝶恋花》:“眼底江山零落尽,愁雨愁风,更是重阳近。乌帽青衫尘扑鬓,重思往事眉痕晕。 孤馆凄凉灯一寸,睡也无聊,醒又无聊甚,明日朱颜成瘦损,夜长不管离人恨。”
这是一首描写文人羁旅行役生活的抒情诗。重阳时节,风雨萧条,花木零落,风景凋残。此时此刻,正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怎不令奔波在旅途的游子思念亲人。孤馆凄凉,游子思乡,辗转难眠,偏感夜长,又恨长夜不能理解游子的苦恼。深深的苦恼,把旅途之人折磨得身体消瘦,面容憔悴。作者把森寒的秋天景物、孤寂环境和游子的思乡孤苦之情,穿插交织,融为一体,引起人们的共鸣。
再如《鹧鸪天》:“闷倚阑干似醉中,难将心事诉春风。高低芳草连天碧,平远斜阳卧地红。 山叠叠,水重重,玉鳞不寄锦书通。相思来往如飞燕,一向西时一向东。”
诗人客居长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登高远望,既被眼前气象宏阔的春景所陶醉,又引起思乡愁思。上下片均将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婉约而又哀愁。最后一句设想夫人也在苦苦的思念自己,更增添了离情别绪的浓重氛围。表明诗人与夫人的情深意厚。
三、思春闺怨爱情词
这类词在使人的词作中占的分量更大,借助景色表达青春难在、多愁善感和闺室之苦。如《浪淘沙》:“香雾湿汍澜,乍试衣单。小楼消息雨姗姗。斜卷珠帘人病起,无奈春寒。 愁思已无端,又减华颜。年年几见月团圆。燕子不来花落去,莫倚阑干。”
这是一首传统题材的思春怀人词,写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在春寒细雨中的小楼上伤春若病的样子,其实她只是无端的愁思,并没有明确的思念对象,只是感到“燕子不来花落去”的落寞愁怅。是一种朦胧少女怀春的情感。作者在这首词里创造出一个美丽幽单的春寒怀人纯洁的艺术形象。
再如《清平乐》:“楼高人远,寂寞闲庭院。独倚栏杆情缱绻,心比游丝还乱。 天涯草长花飞,帘前莺语燕啼。日日翻多愁恨,不如单送春归。”
这是一首惜春抒怀之作,写作者于高楼之上,倚阑远望,春色将尽,心情为之而愁怅、烦乱。远处是草长花飞,近处是燕语莺啼,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光景象。无奈这样的季节就要逝去,因而愁怅顿生,深长难禁。与其这样,不如让春天早早归去吧,免得让人触景生情。这首词一反前人惜春、留春的感伤情调,表现出乐观、果敢的精神状态,既然留春不住,就让它早早归去,让那火热、旺盛的夏季来临吧,何必让它迟迟归去而日日惹人怅恨呢!从而使人感到新鲜、振奋,赋予了新的意义。
再如《梦还家》(自度曲):“无人院宇,静阴阴,玉露湿珠树。井梧初黄,庭莎犹绿,乱虫自诉。凉宵剪烛瑶窗,记与伊人对语。而今只影飘流,念故园,在何处?想他两地两心同。比断雁离莺,哀鸣浅渚。 近时但觉衣单,问秋深几许?病中乍见一枝花,不知是泪是雨。昨夜梦里欢娱,恨醒来,缺无据。谁知万绪千思,那不眠更苦。又离家渐久还遥,梦也不如不做。”
这首自度曲,是作者在客中悲秋之时写给妻子,述说离情别绪的词。上片写深秋的景象,寂静、寂寞、孤独、凄凉,令人难耐。离开情深意厚的夫人,如同分开的鸳鸯,离群的孤雁,犹如一个人来到四面是水的孤岛上一样悲哀无助。下片触景生情,忆旧而怀今,极度的悲秋、无限的离愁、刻骨的相思,一下子涌上心来,梦中得见却又突然醒来,恨得要病、欲哭,却没有任何办法,连梦我都不敢作了,做梦就是和你在一起,有谁知道这离别之苦呢。整首词把夫妻之间的感情表达的深婉而执著。
再如《蝶恋花》:“玉枕懵腾春半醒,独自无聊,比似厌厌病。乍暖还寒池院静,小楼一夜开红杏。 鱼雁不来音信梗,妒杀雕梁,燕子双双并。残雨未收风未定,迷离人立帘中影。”
这首闺怨词,描写春夜寂寞环境中的一位多愁善感的美人,因思念丈夫而心神不定,难以安眠、惆怅无聊的情状。上片写春寒之夜庭院深深空寂,美人独自无聊,一夜半眠半醒,犹似恹恹欲病,令人愁肠牵绕。可喜的是,如此懒散死寂的氛围里,竟然“小楼一夜开红杏”。由此精神顿生,给人以惊喜和希望。恹恹病态的少妇,一下子动人可爱起来。下片进一步展开叙述少妇惆怅渴盼的原因,原来是那双双并飞的燕子使人眼热。由此可见其对恋情的执著和对美好爱情的羡慕和追求。结语更是迷离动人,呼应上文,不言愁而愁在,不言恨而恨存,含义深远,意犹未尽,意旨缠绵。
四、记游写景咏物抒情词
这类词诗人写得最多,描写江河、湖山、明月、雨雪、景物、花草、建筑,抒发欢快之情。如《蝶恋花》:“深掩云屏山六扇,对语东风,依旧双飞燕。小院酒阑人又散,斜阳犹恋残花面。 流水一分春一半,有限年华,却是愁无限。禁得日来情缱绻,任教醉也凭谁劝。”
这是一首景中见情的小词。上片写小院酒阑人散去之后,安静闲适,又有几分空虚之感,斜阳犹照着条屏上的山水花鸟,一切显得是那样的舒润而又惨淡。下片抒写伤春逝去,年华不再的感慨。整体反映的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感情波澜。
再如 《惜红衣》:“水贴轻云,风熏丽日,暗添吟力。细浪平波,奁函净澄碧。浓妆淡抹,沉醉得、南来词客。喧寂、浓李冶桃,闹春光消息。 车尘巷陌,倦游归来,征衫酒痕藉。贪欢不恋旧国,隔天北。为想柳边花外,能有几番游历。待甚时重到,轻载一船山色。”
这是一首记游词,写出了春日西湖的迷人风光。上片写西湖春景,水碧花红,游人如云,处处都是欢快,江南景色跃然于纸上。下片是游赏归来,筋疲力竭,但仍然游兴未尽,想想着何时再来游西湖。“山色”二字奇绝,包容万象,将整个西湖风景及游人观赏印象全部容纳于其中,令人想象不尽。且山色可载船,形象奇警,可谓情余言外,含蓄不尽。
再如《秋霁》:“千里婵娟,与玉阙琼楼,共一颜色。寒似层冰,皎如圆镜,照来水天双澈。一叶剪碧,荇飘翠带鱼盈尺。隔树有蛩语,长桥横卧少人迹。 歌板暗诉,怨抑沈沈,夜阑秋声,都入瑶笛。倚兰桡、临泪顾影,人间未应有今夕,疑是广寒天上客。素娥何处,应是桂殿同游,满身清露,去时还湿。”
这是一首赏月记游之词。词人以其特有的工丽笔致,描绘了一幅难得的中秋月夜,湖上泛舟,唱叹抒情的游乐图。通篇都在咏物。上片先写西湖的月夜美景的大环境:月光清寒明亮,水天双澈。次写近景:一叶扁舟在水上划行,船边荇菜飘荡,鱼儿欢快畅游。又写远景:蟋蟀低语、长桥无人。这些景物和谐的融为一体,呈现出波光迷离,明月荡碎,境清神远的诗情画意。下片抒情,着重写客人陶醉,倾情于良辰美景之中的赞叹、欢娱心情,以及情景清逸脱俗的品格,和出尘远世的超然情怀。读后使人感到有一种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再如《人月圆》:“连朝风雨无凭准,天意未教晴。良宵虽负,却宜作客,不动乡情。 循环一理,盈还又缺,缺又还盈。暂时韬彩,浮云散去,何碍光明。”
这是一首很特别的咏月词。古时中秋的咏月词,大都咏叹中秋时节清辉千里的明月,或抒发思乡之情,或寄托团圆之意、相思之情,或倾诉离散之苦、分居之哀,大多写得词艳意婉、凄哀悱测。而这首词则是因为无月而咏月的词,妙在反悲为乐。因为无月,就没有了能触境而生的思乡之情,也少了许多愁苦,非常的巧妙。更有意思的是,此词充满了辩证法和人生哲理,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异曲同工,是一个意思。“浮云散去,何碍光明”更是一种鼓励人生向上的箴言,即揭示了一个自然规律、人生规律,又给人以力量和信心,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于自然万物的达观情怀。
再如《望海潮·青岛台风过后观潮》:“鲸波吞日,蛟涎吹雾,滔天势欲横流。鼍鼓地摇,神旗电闪,萧萧万马惊秋。飞雨卷齐州。看黑风水立,白浪山浮。海表苍茫,微身一粟惊蜉蝣。 扶阑放眼登楼。纵银河倒泻,不浣清愁。归思箭端,雄心弩末,千斤难射潮头。好待霁光收。又分离断雁,来去闲鸥。检点囊中,半残图稿画沧州。”
这是一首描写海潮同气势雄伟壮阔景象的词。作者以空前的气魄和雄健的笔力,铺张扬厉的描绘了青岛海潮在台风过后的奇险景象,令人惊心动魄。把海潮比做“鲸波吞日,蛟涎吹雾”、“鼍鼓地摇,神旗电闪”、“万马惊秋”,滔天的潮水“欲横流”、“浪山浮”,令人胆战心寒。而观者只不过是“一粟、蜉蝣”,从而衬托出海潮的排山倒海,雄伟壮阔。诗人站在一幢小楼上观看此之壮观景象,感到奇险,于是就产生了归心似箭、愁绪万端的想法。海潮过去后,又是一派闲适景象,风平浪静,闲鸥来去。这种美好闲逸的景象和前面的险恶气势形成对比和呼应,表现出作者在惊心动魄之后的平静乐观心情,展示了作者的胸襟和感情的丰富、洒脱。给人以情景相差悬殊,但同样是美的享受的感觉,从而在修养和审美方面都得到极大提高。
再如《浣溪沙》:“绮梦匆匆过少年,醉边不在即吟边。老来何意向秋妍。 转绿回风余晚照,流红逝水付前川,一声长笛雁横天。”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从少年一直写到老年,通篇显示乐观向上的感情,并无丝毫的哀怨之感。意境深远,浑融圆大,余味无穷。
五、诗、联
张伯驹一生写了很多诗,多为律诗,收入《洪宪记事诗注》、《续洪宪记事诗补注》、《红毹记梦诗注》。这里只举集外一例《七律》,原诗如下:
七律
病居医院
张大千兄令孙晓鹰赴美,来视并拍照,因记怀大千兄。
别后瞬经四十年,沧波急注换桑田。
画图常看江山好,风物空过岁月圆。
一病翻知思万事,余情未可了前缘。
期早息阋墙梦,莫负人生大自然。
1982年1月,张伯驹因感冒引发肺炎合并症住院,茶饭不思,常常昏迷,靠输液维持生命。2月15日,是他虚岁八十五岁生日,恰身居台湾的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孙子张晓鹰受祖、父之命前来探望。张大千是张伯驹早年挚友,分别四十余年未能相见。得知详情,老人紧紧握住晓鹰双手泣不成声。他支撑着病体与晓鹰合影,用依恋的目光送走客人。一幕幕往事像潮水一样在心头翻滚,两首佳作也随之诞生。但老人已无力取笔写字,只好请友人将他吟成的诗录下,其中之一就是上面所说的《七律》。这首诗深情的回忆了与张大千的友情和离别,以及离别后祖国大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同时,诗中还深切的表达了老人对祖国海峡两岸早日统一、兄弟早息“阋墙”之梦的殷切期望。作者盼望台湾早日归来,能和故友早日重逢,表达了自己关心国家命运、统一大业的迫切愿望。诗风自然质朴,语言流畅。
另一首诗词词牌为《鹧鸪天》(病居医院诞辰感赋),原词如下:
以将干支斗指寅,回头应自省吾身。莫顾出处人民义,可负生教父母恩? 儒释道,任天真,聪明正直即为神。长希以往升平世,物我同春共万旬。
老人为祖国做了那么巨大的贡献,却受了那么多不应该有的委屈,临终之际,却没有一句怨言,还在“自省吾身”,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11天后张伯驹逝世,这两首诗词称了他人生的绝唱。
除诗词外,张伯驹还钟情于对联,于对联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因为对联属于格律诗的一种,具有实用功能,历来受到文人墨客们的青睐,张伯驹也不例外。他为人撰写对联无数,还撰写《中国对联史话》、《素月楼联语》等书。为陈毅撰写的对联可见其功力非凡,这里再举两例,其一:
挽毛泽东:
覆地翻天,纪元重开新史;
空前绝后,人物且看今朝。
二为袁克文所书挽联:
天涯落拓,故国荒凉,有酒且高歌,睡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
芳草凄迷,斜阳暗淡,逢春复伤逝,忍对无边风月,如此江山。
六、诗词艺术风格
著名红学家、诗人周汝昌先生在《张伯驹词集序》中说:“伯驹先生的词,风致高而不俗,气味醇而不薄之外,更得一‘整’字。何谓整?本是人工填作也,而竟似天成;非无一草率也,然终无败笔。”刘海粟先生评曰:“伯驹诗词,向来是写而不作,多是涌现,不用挤。每见题画,随手成章。绝句小令,律诗中调,写而不作,古诗及长调词,偶然作出,亦无痕迹,仍有写出之自然趣味。天赋勤奋,难得兼美”,“丛碧词……虽周旋于遗老之间,亦崇尚二主(南唐中主、后主,都是大词家)。从《花间》屯田、美成、少游、白石、易安辈胎息出来,但才调均高,以才使气,学力又足副之,得北宋人气息,似不着力而得风流,沉吟夜削,下过苦功夫。”还有陈毅对他的评价等,这就是对张伯驹词的最高评价。
人们常以“婉约”、“豪放”给词分类,这并不是严格的界限。“婉约”者亦有“豪放”,“豪放”者亦有“婉约”。但纵观历代词坛,“婉约”派差不多成了词“与生具来”的主流和“正宗”,影响很大。其风格是以精丽、隽永、摧刚为柔的蕴籍为基本特色的。张伯驹词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其风格当属“婉约”派。其词早年以湖山清赏、抒发欢快之情者多,晚年则属个人情事的回顾,深于感慨,苍劲者广。总体来说,其词艺术色彩比较浓厚,政治色彩则不明显。描绘风景和抒发欢快之情,构成了其词的基调;音律和谐、节奏轻快、清丽流畅,形成其词的风格。这就是“词人之词”,张伯驹之后,有此词风者寥寥无几,难怪周汝昌在为张伯驹的词集《丛碧词》所作的“跋”中说:“如以词人之词而论(有别于诗人之词、文人之词、学人之词、杂流之词),则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在他之后,恐怕不易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之词了。”请看《玉楼春》:
天涯三月伤春惯,春色恼人还要看。柳絮乱似未梳头,梨蕊淡如初洗面。 芳草几日成衰晚,红紫纷纷深更浅。今宵花落有明年,雨妒风狂休去管。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柳絮漂浮,梨花惹人,春色喜人,但芳菲几日就要衰残,岂不令人惋惜,伤感?“柳絮乱似未梳头,梨蕊淡如初洗面”,可谓观察细腻入微,形容自然贴切,语言洗练,达到了意境飘逸、言情物体、穷极工巧的境地。“今宵花落有明年,雨妒风狂休去管”,一反古人消极悲观,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却又明白如话,不加雕琢。整首词语言自然平易,绝无痕迹,音韵清婉回环,摇荡心旌,充满了音乐的律动感。
再看《鹧鸪天》对厦门风景和民间生活习俗的描写,“闷倚阑干似醉中,难将心事诉春风。高低芳草连天碧,平远斜阳卧地红。 山叠叠,水重重,玉鳞不寄锦书通。相思来往如飞燕,一向西时一向东。”读罢此词,使人感到满纸载满了欢快,令人振奋、向往。江南景色、海天风情跃然眼前,使人感到如在诗情画意之中,心情为之一爽。还有《鹧鸪天·西湖旅夜》对西湖夜景的感受“二月春寒未放晴,炉香烟细冷云屏。灯花照影愁先觉,湖水摇窗梦不成。 一阵阵,一声声,斜风细雨到天明。问人夜睡何曾着,燕子无须唤客醒。”因斜风细雨,湖水荡漾,燕子轻盈等风景的绮丽、意境的美妙多情,诗人高兴得一夜未睡着。两首词均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语言明白易懂、清婉圆转,句法活泼、工巧流丽,风格流畅,风韵天成,没有任何雕琢痕迹。
再看《念奴娇》(上文已抄录),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结构紧密,格调凄婉,意境缠绵忧伤,语词凄怨悱恻,却又通俗流畅,自然动人佳句成串,是婉约词中的上上之品。更为难得的是,《念奴娇》这个词牌,本是个高调、雄曲,适宜逸足奔放的歌词,一经苏轼使用,“大江东去”响彻云霄,几乎成了“豪放”派的专利。可是诗人却用此词牌写出了婉转缠绵,凄咽情怨之调,一反常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可见其词作功力不凡。
一个大家的艺术风格,有其主导的一面,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苏轼既有“大江东去”激昂高亢情调,却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婉缠绵情思。张伯驹词也是如此,他的《六州歌头·长白山》可显见其豪放风格:
昆仑一脉,迤逦走遍龙。承天柱,连地首,势凌空。耸重重。直接兴安岭,燕支血,祁连雪,障沙漠,限胡汉,阻狼烟。伸臂度辽,跨渤烟九点,更起齐东。结巍巍泰岱,佚礼视三公。日观高峰,曙天红。 有灵池水,森林海,千年药,万年松。喧飞瀑,喷寒雾,掛长虹。鼓雷风。南北流膏泽,分鸭绿,汇伊通。开镜泊,蓄丰满,合浑同,屹立穷边绝城,从未受,汉禅秦封。看白头含笑,今见主人翁,数典归宗。
这首咏物词名为歌颂长白山,实为赞颂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悠久。上片从祖国西部的昆仑山写起,历数迤逦向东的名山大川,从祁连山,到大兴安岭,直至长白山,再到泰山岱岳,横亘中国东西,真可谓承天柱,连地首,气魄极为壮阔宏大。从而将横空出世的名山大川,波澜壮阔的大海和祖国历史的千古风云,酣畅淋漓的挥洒于大笔之下,抒发了赞美壮丽河山的豪迈气概。尤其是首句发语不凡,气势突起,一开始就把闻名遐迩的昆仑山与长白山联系起来,使人远眺昆仑山一样,眺望长白山,给人以广阔的想象力。
下片细写长白山的山水胜境,珍贵而又丰富的自然资源,名冠中外的重要特产,以及险要的地理位置,其语气如数家珍,充满自豪和喜悦之情。最后归结到新中国的欣欣向荣的气象和万民扬眉吐气的精神面貌,以自豪和欣慰的语气作结。
此词写得气势磅薄、雄姿壮彩、排山倒海、气壮山河,境界美不胜收,由此可见诗人的空前气魄和卓绝的笔力。此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并不以个人的得失而悲叹,依然写出那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张伯驹何尝不是如此,先是被错划为右派,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与苏轼的遭遇何等的相似,可是他从不以个人的荣辱而悲伤,照样不改自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初衷而放声歌唱,襟怀之广大,心雄之广阔,常人难以企及。
另外,悼陈毅挽联慷慨悲壮,《鹧鸪天·秦始皇陵》苍劲,《临江仙》(西北重峦叠嶂)悲凉,也非能用“婉约”所概括,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