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惊闻老校长的爱人陈老师得重病赴京治疗,因是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大家都很牵挂她。我很想等她转回本地医院时前去探望,并叮嘱和她同住一处的张老师若有消息及时转告我。本周一至周三参加三天党校学习,周五放学时方得知陈老师生命垂危已回高青的消息。念及老校长和陈老师往日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决定无论如何明天上午一定前去医院探望,凑巧周六还有一位内退老同事李老师的儿子结婚,中午还要参加婚礼,于是盘算好时间,决定先看病人再赴喜宴。
清晨起床,考虑到医院查房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于是先做家务,打扫卫生、洗晒衣服,十点准时出发。先赶往银行取款,然后赶往医院,路上真发愁买什么礼物合适,犹豫再三也没决定买什么好,最后拿定主意就留点钱以表达心意吧。
通往医院的青城路正在大修,很不好走,只能从路旁的商店门前绕行,我急匆匆赶到医院,直奔保健科病房。来到护士站寻问陈老师所住病房,结果没有这个病号。老校长的名字县城中无人不晓,待我说明是老校长的家属,我的同事,那位好心的护士进而告诉我可能在前面住院楼内科病房,我赶忙向她道谢,她补充说:“病人可能很重,大概已谢绝探视”。虽说陈老师病重已有所闻,可真的从医护人员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我仍很震惊。心想:若病人真的不方便探视就是见见其家人,能安慰几句,也算是表达一份敬重和关怀。
离开老干部病房,我直奔前面的病房楼,三步两步直达三楼内科病房,一张醒目的“谢绝探视”指示条贴在靠近护士站附近的一间病房的房门上,可透过门上的玻璃远远可看到室内空荡荡的,一种不祥的预兆笼罩心头。进而我又找理由安慰自己:也许陈老师在别的病房、也许此刻正在什么仪器室检查,也许……
我忐忑不安的直奔护士站询问,一位正在忙碌的护士很平静的告诉我:夜里两点多人已经去世。
望着那张仍贴在病房门上的“谢绝探视”纸条,我心中很不是滋味。陈老师,刚刚五十多岁,才退休几年,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而且都很有出息,女儿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儿子在当地报社做编辑,是好多人羡慕的好家庭。她正是该享享清福的年龄,原来的身体很健康,年前还见她亲自到学校领过节福利,从春节后查出病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可恶的“癌症”,太残忍,太凶猛,太无情,别说是她的亲人接受不了,就是我们曾经的同事一时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走出医院,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既惋惜陈老师如此年轻不幸离世,又为没能及早探望而遗憾,刚才来医院的路上还琢磨着如何安慰老校长及家人,可万万没想到是会这样的结果……
走出医院,脑海中全是昔日与老校长、陈老师相处的一幕幕。老校长在我们学校工作期间,可谓是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关心教职工生活,是一个很重情重义,很有魄力,很受教职工爱戴的领导。哪位教职工有个小病小灾的,他都忘不了带领干部们亲自登门看望,多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大家从内心深处都很敬重他,更忘不了他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在他调任一中时的告别会上,老校长眼含热泪、依依惜别的一席肺腑之言令人感动,至今难以忘怀,许多教职工当时都舍不得老校长调走。陈老师从事实验员工作,平日里任劳任怨,工作认真负责,与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因后来的老校长的新住所离我们学校很远,一个城东,一个城西,平日里各忙各的工作,很少与老校长见面,待陈老师退休后见面就更少了,偶尔在早市上遇到一两次,匆忙间打个照面,感觉很亲切。
待行至迎宾馆附近,已快到李老师叮嘱的赴宴时间。李老师曾是我上师范时的校医,后来又同在一处学校共事多年,本想早点过去帮忙,抓紧调整情绪到迎宾馆婚宴大厅报个到。
迎宾馆内喜气洋洋,大红的迎亲彩门,笑意洋溢脸上的迎宾,欢快喜气的乐曲,鱼贯而入的宾客,处处是一派喜庆的景象。大大的客厅内足足摆了几十桌,早到的多是李老师的亲戚,学校同事除去十几位早有安排的迎宾外多数还未到,一问方知许多人正在殡仪馆参加陈老师的追悼会。
因不在本单位居住,又恰逢周六不上班,因而学校有些事情很难及时得到消息,打通一位在殡仪馆帮忙的同事的电话,询问殡仪馆的情况,他说追悼会刚开始,马上赶过去还来得及。于是我立刻奔向黄河路口,抓紧找出租车,越是着急越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等了足足五分钟竟然没等到一辆出租车,好在存有一位开出租车学生的电话,情急之中拨打了他的电话,好在此刻他正在车站候客,弄清原委抓紧赶了过来。
虽然殡仪馆距县城不过短短六七里路,待赶到时告别仪式早已结束,单位上几十口子人都一脸凝重,正忙着帮其家人收拾花圈,陈老师的遗体已被推进火化室,我已无缘和她见上最后一面,就让我永远保留她昔日健康美好的音容笑貌吧。
此刻我最想见到老校长和两个孩子,哪怕是送上一句安慰也了却自己的遗憾。随着人们的指引我第一次进入纪念堂西侧的大厅,面容憔悴的老校长正坐在沙发上伤心落泪,几位老同志正在劝慰他想开些。西南面的沙发上摆放着陈老师大大的遗像,镜框中的她笑容依旧,可如今已是阴阳两隔。老校长喃喃重复着:“老陈年轻时受了半辈子累,没让她享几天清福,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我平生最怕见这种生离死别的场景,握着老校长的手,什么安慰的话语尚未出口,却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此时此刻,真不知道如何安慰更好,唯有向老校长诉说自己刚从医院赶来,未能见上陈老师一面的遗憾,劝慰老校长人死不能复生,希望他节哀,多保重身体。
或许几句安慰的话语根本无法减轻老校长的痛苦,或许那区区几百元的心意更帮不了什么大忙,能赶过来表达了对逝者的一份敬意,送上对老校长的几句安慰,也不枉我们同事一场,算了却自己的一份缺憾吧。
离开殡仪馆,匆忙赶往迎宾馆,诺大的大厅内已宾朋满座,随着司仪小姐那激扬的开场白,整个大厅中回响起婚礼进行曲,一对幸福的新人踏上长长的红地毯,自此将开始他们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人世间的事情怎么会这样,同样的日子,同样的时刻,同一个单位,同在蓝天下,这边是喜气洋洋分享一对新人幸福的时刻,那边却是不得不承受亲人的生离死别。
如此悲喜交织的一天,我一时很难在如此特殊、如此迥异、如此落差大的场景中调整好自己的心绪……
几家欢喜几家忧,或许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或许悲喜、得失、爱恨、酸甜、乃至生死,都是人生所必须面对、所必须学会面对的。
08.5.24
清晨起床,考虑到医院查房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于是先做家务,打扫卫生、洗晒衣服,十点准时出发。先赶往银行取款,然后赶往医院,路上真发愁买什么礼物合适,犹豫再三也没决定买什么好,最后拿定主意就留点钱以表达心意吧。
通往医院的青城路正在大修,很不好走,只能从路旁的商店门前绕行,我急匆匆赶到医院,直奔保健科病房。来到护士站寻问陈老师所住病房,结果没有这个病号。老校长的名字县城中无人不晓,待我说明是老校长的家属,我的同事,那位好心的护士进而告诉我可能在前面住院楼内科病房,我赶忙向她道谢,她补充说:“病人可能很重,大概已谢绝探视”。虽说陈老师病重已有所闻,可真的从医护人员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我仍很震惊。心想:若病人真的不方便探视就是见见其家人,能安慰几句,也算是表达一份敬重和关怀。
离开老干部病房,我直奔前面的病房楼,三步两步直达三楼内科病房,一张醒目的“谢绝探视”指示条贴在靠近护士站附近的一间病房的房门上,可透过门上的玻璃远远可看到室内空荡荡的,一种不祥的预兆笼罩心头。进而我又找理由安慰自己:也许陈老师在别的病房、也许此刻正在什么仪器室检查,也许……
我忐忑不安的直奔护士站询问,一位正在忙碌的护士很平静的告诉我:夜里两点多人已经去世。
望着那张仍贴在病房门上的“谢绝探视”纸条,我心中很不是滋味。陈老师,刚刚五十多岁,才退休几年,两个孩子都长大成人,而且都很有出息,女儿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儿子在当地报社做编辑,是好多人羡慕的好家庭。她正是该享享清福的年龄,原来的身体很健康,年前还见她亲自到学校领过节福利,从春节后查出病到现在也不过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可恶的“癌症”,太残忍,太凶猛,太无情,别说是她的亲人接受不了,就是我们曾经的同事一时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走出医院,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既惋惜陈老师如此年轻不幸离世,又为没能及早探望而遗憾,刚才来医院的路上还琢磨着如何安慰老校长及家人,可万万没想到是会这样的结果……
走出医院,脑海中全是昔日与老校长、陈老师相处的一幕幕。老校长在我们学校工作期间,可谓是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很关心教职工生活,是一个很重情重义,很有魄力,很受教职工爱戴的领导。哪位教职工有个小病小灾的,他都忘不了带领干部们亲自登门看望,多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大家从内心深处都很敬重他,更忘不了他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在他调任一中时的告别会上,老校长眼含热泪、依依惜别的一席肺腑之言令人感动,至今难以忘怀,许多教职工当时都舍不得老校长调走。陈老师从事实验员工作,平日里任劳任怨,工作认真负责,与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因后来的老校长的新住所离我们学校很远,一个城东,一个城西,平日里各忙各的工作,很少与老校长见面,待陈老师退休后见面就更少了,偶尔在早市上遇到一两次,匆忙间打个照面,感觉很亲切。
待行至迎宾馆附近,已快到李老师叮嘱的赴宴时间。李老师曾是我上师范时的校医,后来又同在一处学校共事多年,本想早点过去帮忙,抓紧调整情绪到迎宾馆婚宴大厅报个到。
迎宾馆内喜气洋洋,大红的迎亲彩门,笑意洋溢脸上的迎宾,欢快喜气的乐曲,鱼贯而入的宾客,处处是一派喜庆的景象。大大的客厅内足足摆了几十桌,早到的多是李老师的亲戚,学校同事除去十几位早有安排的迎宾外多数还未到,一问方知许多人正在殡仪馆参加陈老师的追悼会。
因不在本单位居住,又恰逢周六不上班,因而学校有些事情很难及时得到消息,打通一位在殡仪馆帮忙的同事的电话,询问殡仪馆的情况,他说追悼会刚开始,马上赶过去还来得及。于是我立刻奔向黄河路口,抓紧找出租车,越是着急越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等了足足五分钟竟然没等到一辆出租车,好在存有一位开出租车学生的电话,情急之中拨打了他的电话,好在此刻他正在车站候客,弄清原委抓紧赶了过来。
虽然殡仪馆距县城不过短短六七里路,待赶到时告别仪式早已结束,单位上几十口子人都一脸凝重,正忙着帮其家人收拾花圈,陈老师的遗体已被推进火化室,我已无缘和她见上最后一面,就让我永远保留她昔日健康美好的音容笑貌吧。
此刻我最想见到老校长和两个孩子,哪怕是送上一句安慰也了却自己的遗憾。随着人们的指引我第一次进入纪念堂西侧的大厅,面容憔悴的老校长正坐在沙发上伤心落泪,几位老同志正在劝慰他想开些。西南面的沙发上摆放着陈老师大大的遗像,镜框中的她笑容依旧,可如今已是阴阳两隔。老校长喃喃重复着:“老陈年轻时受了半辈子累,没让她享几天清福,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我平生最怕见这种生离死别的场景,握着老校长的手,什么安慰的话语尚未出口,却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此时此刻,真不知道如何安慰更好,唯有向老校长诉说自己刚从医院赶来,未能见上陈老师一面的遗憾,劝慰老校长人死不能复生,希望他节哀,多保重身体。
或许几句安慰的话语根本无法减轻老校长的痛苦,或许那区区几百元的心意更帮不了什么大忙,能赶过来表达了对逝者的一份敬意,送上对老校长的几句安慰,也不枉我们同事一场,算了却自己的一份缺憾吧。
离开殡仪馆,匆忙赶往迎宾馆,诺大的大厅内已宾朋满座,随着司仪小姐那激扬的开场白,整个大厅中回响起婚礼进行曲,一对幸福的新人踏上长长的红地毯,自此将开始他们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人世间的事情怎么会这样,同样的日子,同样的时刻,同一个单位,同在蓝天下,这边是喜气洋洋分享一对新人幸福的时刻,那边却是不得不承受亲人的生离死别。
如此悲喜交织的一天,我一时很难在如此特殊、如此迥异、如此落差大的场景中调整好自己的心绪……
几家欢喜几家忧,或许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或许悲喜、得失、爱恨、酸甜、乃至生死,都是人生所必须面对、所必须学会面对的。
08.5.2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