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似是故人来·王君先生

时间:2023/9/17 作者: 邓三君 热度: 124003
  1

  今年4月中旬,我原单位领导荆门市计生委副主任、调研员刘之仑通过微信,发来一篇文章《乡土情怀与文化担当——王君先生评析》。他说,原报社王君你还记得么?他最近出了一本专著,我想把龙泉中学特级教师胡老师的点评介绍于你,欣赏一下哈。

  冲凉之后,我躺在床上,在手机上拜读了胡孝华老师的评析大作,感觉写得真棒。窃以为荆门有此手笔者,应该不多。我一向被人称为所谓的文艺评论家,读后都暗自叫好。因了这篇文章,当然就很想读到《荆山门》这部大著。之仑兄似乎知道我羞于启口,说“找王君兄讨两本大作。如遂,即寄给你一册”。

  2

  至于王君,当然印象深刻。不过,我还真不知道他后来到了荆门日报工作。我离开荆门的时候,他没有进报社,那应该是在我离开报社以后的事情。

  没过几日,果然收到之仑兄寄来的书。打开,厚厚一本,装帧古朴,翻读目录,收入书中的人物典故,就像故乡的风,穿越时空,极为亲切地扑面而来。我翻阅着这部书,就像捧着荆门古城墙上的一块历经岁月淘洗的青砖,感觉是那么厚重而熟稔。我曾被抽调到荆门市地名委员会工作过几年。虽然是在地名普查的基础上编纂一部地名志书,其实也涉及到荆门的大量古迹与传说等文史。我对荆门地方文化的接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委员会组成了以副市长肖杰玉分管,以市文化局副局长周保同负责,由陈棠生、李必胜、黄道成、李育民、骆家德、肖劲鹏,包括我等在内为成员的班子。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誊写和向省里报送资料,由此我粗略了解到荆门的一些历史。有关象山、东宝山、雨山。……龙泉、蒙泉、惠泉……老莱子、陆九渊、舒成龙……道学、心学、理学……等历史人物、事件及遗迹的知识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得。记得当时荆门还没有报纸和电视台,只有荆门广播电台唯一的一家新闻媒体。有一年电台举办了一个征文活动,我的一篇关于象山和陆九渊的文章获得了三等奖。这篇文章,是我在荆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始。离开荆门,我还特意带上自己参与编辑的《荆门地名志》,成为曾在荆门奋斗,见证荆门、回忆荆门的标志性物品。从那以后,我对荆门的历史也就没有更多的系统深入地学习与了解了。

  想不到的是,几十年不见王君,他已然成为荆门地方文史方面的专家。可以想见,这几十年来他沉浸历史,深耕旧学的淡泊自甘与勤学苦读的情状。前不久,乃斌兄将我拉入一个叫“自由琼岛”的微信群,全员不到20人,其中就有王君。尽管人少,但是真正交流的人也不多,王君算是活跃的一个。通过微信交流,我发觉王君不论是专业上还是个人的性格上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与我印象中的王君形象产生了颠覆性的突破。

  以前王君从事什么职业,我倒不是很清楚。他长得帅,高高的个子,大约有近1。8米的样子。个子高大,如果弯腰驼背,瘸头八老并不能令人羡慕,他却是生得端端直直,干练利落,大有玉树临风之态,这就天然成为花痴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再加上他热爱文学,钟爱小说和散文创作。那时的他,亦不过二十多岁,风发正茂,思路敏捷。如有争论,出言犀利,不轻易饶人。三十多年后的王君,让我判若两人。在微信的交流中,无论年龄大小,他总是称对方为“您”。对更为熟悉的,他称之为“学长”、“兄长”。有认同的观点,他给以点赞并亮明自己的态度。不认同时,却是很含蓄婉转地表达。在我的朋友中,对所有人用敬语的人不多。在惠州就只有沈荣发先生一位。他是惠州的资深台商协会会长,曾是蒋经国的副官,出言温婉,举止儒雅。不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他都是很有资望的人。可是与人交流,无论年龄大小,他都用“您”相称。我就想,他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台湾礼仪语境养成的习惯吧。而今天的王君却能如此,让我十分钦佩。这就应了中国的俗语:稻穗越饱满,头就会越低!

  3

  我大致翻阅了《荆山门》,仔细阅读了《三进师门,师爱如山》序言。原来,王君二十来岁就当了森林警察,后来下海。我们结识的时候,可能他已经下海,开始进行小说创作。我的记忆中,他在《荆山门》序言中所提及的地域文化题材小说《九十九间房屋》应该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记得市作家协会还专门为这部作品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武生智、李诗德、张德宏、陈水清等一帮文友都有参加。他创作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点和荆门民俗气息。可见,他在小说创作的时候,已经大量关注了荆门地方文史和民风民俗,开始对地方文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记得我在《人口土地报》任执行主编的时候,王君就有一篇有关陆九渊的辨析性长文在报纸上刊登。后来我调入荆门报社,因为忙于创办《青年版》《教育版》,为出版日报做前期的基础准备工作,还要负责好几个副刊的组稿和编辑,十分繁忙,我参与社交层面上的活动逐渐稀少。我调到广东后,听说王君曾进报社工作,可能是他要一心专攻地方文史吧,很快他又转入到专门的社团机构从事地方文史的研究工作。

  在《三进师门,师爱如山》这篇充满感情的序言里,我知道了王君是荆门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地方文史专家刘海章教授的门生。王君初中时就受教于门下,后进入电大修中文,又受其教诲。涉足地方文史后,刘教授更是倾其经纶,口手相传。至于文学创作方面,经与王君交流,得知他在1997年就辞去了作家协会的理事职务,开始全身心从事研究荆门地方文史。做学问是一件极其清苦而寂寞的事,正如我的朋友党史专家何焕昌老兄所说“板凳能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可见王君这么些年的清寂与坚守。王君不仅遵从师道,还决意继承衣钵。他说“学生虽不才,但立志传承,至少要拿起一样的”(见《三进师门,师爱如山》),这是王君在老师去世后,感伤而又激奋的肺腑之言。一个决心要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人,就一定会越沉越深。久而久之,自己就变得越来越厚重,而更显老道。王君就是这样一个人。

  4

  在读过王君发在群里的一些公众号的文章后,才知道王君是荆门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的秘书长,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到农村去宣讲和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就这个协会的名字来看,在当今的中国,是多么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践行啊!赓续传统,恢复尚贤之风,迫在眉睫。同时,我亦深深知道,宣讲传统文化,普及传统文化,再塑礼仪之邦这项工作是多么的浩大与艰巨。由此,我对王君他们这些常怀公益之心、默默奉献社会的有识之士恭然起敬。

  上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极具破坏性的革命,将社会结构与体系全部瓦解,乡规民约、公秩良序破坏殆尽,这在世界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新政成立七秩有余,中国人民不是在贫穷饥饿中挣扎(改革开放之前),就是在道德缺失的道路上裸奔(改革开放以后)。应该承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确存在一些糟粕,如“学而优则仕”、“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之类传统文化思想,那毕竟还是表现人性善的方面所显露出来的缺陷与丑陋。但是,自从中国引入了西方的糟粕,并将其树为意识形态的灵魂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面就逐渐被吞噬,而恶的一面却被不断放大。这是西方恶魔斗争哲学导致公秩良序在社会上被彻底颠覆的根本性原因之一。斗争哲学充斥到我国新政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土地改革如是,三反五反如是,反右运动如是,文化大革命亦如是。

  王君对中国存在的问题亦有察觉,要不然他不会殚精竭虑地去鼓吹、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遗憾的是,我似乎觉得他还没有找到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根本原因。同时对哪些是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是伪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从本质上厘清。这点,我在他发出的一些公众号的文章和所挖掘推广的所谓另类“传统文化”便可窥见一斑。我们知道,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明察深究导致问题的根由,如此才能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否则就只能像我们现在的反腐,蹲在粪坑旁打苍蝇,苍蝇层出不穷,越打越多,根本问题却始终无法得以解决。如果就做学问而言,亦应知道该在哪个领域去挖掘推广才有意义,自我清醒,明晰世道,哪怕只做某项值得研究的一鳞半爪,终其一生都值得。否则,花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挖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的另一类文化,恰恰与我们恢复和建立传统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怎样表达我的观点呢?受到语境的限制,在此,我就说一个故事。我有一位老板朋友,他在偌大的办公室后面设置了一个佛堂。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他就是到佛堂烧香念经。大班台旁是一个博古架,上面摆放了诸神,同时安放了铜制的伟人像。我看后,对他说:你这个房间在夜里一定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他惊诧不解。我说,你为何要敬佛?他说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我说,那你又为何要把佛祖与伟人铜像供奉在一起?他开始不解,后渐有所悟。由此,我们谈到了宗教与无神论;谈到了新政建政以来的历次运动及所带来的后果;谈到了民主阵营与独裁阵营的比较。具体说谈到了大陆与台湾、北韩与南韩,昔日的东欧与西欧、东德与西德。当我再次到他办公室喝茶时,发现那尊伟人铜像不在了。当然,我问朋友为何同时供奉佛祖和伟人铜像只是一个喻象和启发,至于他办公室在夜间成为刀光剑影的战场也只是一个幽默的玩笑。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强盛,对于中国人民的福祉与幸福,那就不是玩笑了。

  说到这儿,似乎也该止键了,毕竟我这篇文字主要是记录朋友的友谊,而非其他。

  2022年8月16日于闻之居
赞(14)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