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怀念一个医生

时间:2007/3/12 作者: 刘一一 热度: 88093
    最近看到报上一则新闻,一位发生了车祸的伤者,急需输血救治,却因家属口袋里的钱差100元,而在医院被活活耽误了抢救时间死去了。这让我读后十分的愤怒与感叹,也让我深深的怀念起家乡一位去世多年的村医。
   
    我的家乡是豫西伏牛山地区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山村。在我上大学以前那里的交通极为不便,人们要到县里办事的话,需要走上两个小时的山路,赶到镇上乘开往县城的客车,乘客车到县城也需要3个多小时。因此小时候,村里如果有人病了或伤了的话要到镇上或县医院治疗是极为困难的事。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很幸运,因为村里有一个医生—赵先(他具体的名字我不知道叫什么,在我们记忆里人们就一直叫他赵先,也就是赵先生的简称)。赵先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中医家庭,家世相对较好,在父辈那个较为穷困的年代,赵先有幸也上了学念了西医,但据说在动乱的那个年代由于他的出身不好,毕业后被“贬回”回了老家。赵先就这样在我们村里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
   
    记忆里,赵先是一位五十多岁医术极高的伯伯,不仅会讲故事而且打针一点也不疼。小时候我最怕生病打针,每次生病了,父亲带我到赵先的诊所看病,赵先总是有小故事讲给我听,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每每听故事时,他总是说把眼睛闭上想一想悟空那跟头怎么翻的。小孩子听起这些故事来是恨不得自己真的是悟空,于是乖乖闭上眼睛仔细的想,还没想出个所以然来,针也打完了。每每想起这些事,长大的我心里总是暖暖的。
   
    赵先不仅医术高而且医德也很好。村里只要有人病了伤了都会到他的诊所。如果病人病的厉害实在来不了他的诊所,只要有人叫或他得到了消息,无论病人的家世如何,有钱没钱,无论是白天或是深夜,无论山路有多难走,他都会极认真的带上医疗器械第一时间赶过去,帮助病人诊断治疗。由于赵先的医术高且中医西医都行,所以方圆几里的人们都会找他看病。有些人,家里很穷,生病了怕吃药打针花钱。赵先知道了,总是说钱不要讲了,我先把你的病治好了再说,你没有好身体怎么干活赚钱养家。就这样,赵先常常是先给人治病,治好了病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赵先医术再好,也有确诊不了的病,毕竟农村的条件有限。碰上这种情况,赵先常常会与病人的家属一起商议,商议后一起带上病人到县里或市里的大医院检查,查出病症后。自己觉得有把握治好的,就带上病人回到村里,他对症下药治疗(因为村里的人们大多都是些经济困难的人们,没有多少人真能够住的起医院)。实在需要住院的,他会劝说病人住院,并且在病人住院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到医院看看。说来也神,凡是经赵先救治的病人没有治不好的。我清楚的记得,在我上初中三年级的那年冬天,父亲不仅喘的厉害也咳的厉害,半夜常常喘不过气来。母亲找到赵先给父亲诊断,开始用了几副中草药后仍不起作用。父亲不愿到县里医院去母亲也没办法。赵先就对父亲讲明天我带你一起到市里查查吧,查出症来我也好给你对症治疗。结果到市医院通过器械检查父亲得的是肺气肿。回村后父亲就在赵先的治疗下病好了起来,并且直到现在都很健康。在家乡得到过赵先救助的像父亲这样的病人有很多。这些帮助不仅仅是医术上、金钱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由于村里有赵先这样的一位医生,村里人常常对自家的孩子说“要是考大学,就考医学,对我们农家人来说有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这几年村里外出念书的人差不多念的都是医学,我高中毕业考大学那年父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让我上中医学院,然我却阴差阳错被西安一所著名高校录取念了企业管理专业。尽管我上的大学,是目前村里所有外出上大学的人中最好的一所大学,但母亲和父亲在村里人的谈论中总是沉默着。大三那年的寒假赵先因肺癌去世了。我清楚的记得,在那个接近春节的冬天,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凛冽的山风吹在脸上生硬硬的疼。但十里八乡的人们全然不顾,人们从四面八方的山路赶来为赵老送行。那种场面是我这三十二岁的生命中见过的最感人的一幕。
   
    毕业后,我远离家乡来到离家几千里外的西南。在人声鼎沸的都市,故乡的一些事渐渐的离我远去了。但每当我生病去医院时,每当我看到某某人因无钱交药费得不到救治,在医院活活拖死的报道时,我的心情十分的沉重。我真的为年少时偷偷填报的高考自愿后悔。也深深的怀念家乡已去世多年的村医—赵先。我常常想在条件艰苦的山村,有赵先这样的村医真的是我们村里人的福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