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少年时代的我,集鲁莽与胆怯于一身。
对的,是鲁莽,而不是勇敢。
比如说,有一次,有一位上海教授从上海来见我的父亲:青年诗人袁伯霖。但当时我父亲没有在家,只有一个十四岁的我,在一边读书一边做着白日梦。有客来访,我把书本放下,与他天南海北的聊天,聊到鲁迅与郭沫若,遂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根本就没有想到有什么不妥。正在此时,爸爸来了,一见我们一副相谈甚欢的模样,不由笑道:卖弄什么,这位伯伯是上海的教授,专门研究文学史的,你这不是班门弄虎吗?倒是这位教授伯伯,呵呵一笑,道:别说,他的见解还是很有意思的。我则在一旁洋洋得意。只是若干年后,再回顾当初我和上海教授的谈话,确实汗颜。先不说观点如何,初次见面,我当时哪来的胆子啊?
但另一方面,我又分外胆怯。
其实那个时候,我心中是有喜欢的人的。可是我对自己总是有些自惭形秽:我是残疾人,要靠双拐才能艰难前行。所以,我不能不考虑万一真的在一起,不能给对方幸福怎么办?因此,我明明知道似乎对方也有些喜欢我,但是我却莫名的感到害怕。一次次的被动,一次次的逃离。直到有一天,她真的找到她的真命天子。
人生难免错过。既然做出错过的事,就无需再后悔。
一年年,一岁岁,花开花落。见到我的同龄人朋友们一个个或事业有成,或家庭幸福,我由衷感到高兴。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我与家人相伴,与朋友相交,与书籍为伍,并不觉得孤独与难过。相反,我在静静的体会与观察我们这个时代,她的光荣,她的另类,她的荒诞……在书房内,我与时代紧密相连,又保持着距离。
假如时光倒转,又有机会让我重回少年时,或许我会更勇敢,我会直抒心意,至于最后的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不重要。因为在二十岁以后,我开始阅读道家的书籍,所以今天的我,深知随遇而安随缘而动的道理。也就是说人生没有必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跟着心意顺其自然而行就行了,这样,起码可以说,我曾经努力过,其他的事,就尽人事听天命了。
可惜,很多事情都是正如侯德健唱的,三十以后才明白。在人生的重大关头,其实或许没有人会给你意见(哪怕亲如父母,兄弟,朋友),一切只能够靠自己。因此,人一生的际遇实在是怪不得任何人,性格决定命运,这,才是事实。
谁敢说,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没有错过什么呢?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