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坐在办公桌对面沙发呆底,看墙上这幅“上善若水”字画的时候,友人传来复旦陈果老师的一些随语。如上就是其中一条。
是的,我也是很喜欢西方逻辑思维和哲学的,也是喜欢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不舍的热爱和进取精神的。当然,对于东方禅韵朦胧拟对、诗情画意也是心往的,譬如这句“上善若水”,喜欢它朦胧的味道,但一般不会轻易说用此言,因为至今为止我还无法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真切性。
一方面,水永远都是趋低势,在老子的眼中这种“趋低势”就是崇高的美徳,因为祂自然;另一方面,人永远都是趋高势,在人们的眼里这种“趋高势”就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要升华。将二者结合起来,自然与灵性交合所产生的思想更迭果真就是这句“上善若水”的期盼嚒?
水,外有多相,固态,液态和汽态,固态坚硬剔透,液态柔顺趋下,汽态扬升弥漫,与其外相比拟者能否完全将此涵盖?而各态其善果呈现又会指向何处?你,想过吗?各态包容效果会是怎样?污浊抑或纯净、融抑或不融,各态呈现又会显影几何?
水,内有几现,普通是HOH,但不乏也有重水多氢链接,环境稳定或不稳定造就了它可能存在的分子空间结构,或者说因为需要的而结合、而晶格。作为人,你若似水的内相,又当如何选择?是自然稳定的理得,还是裂变跃迁的等待?是环绕缠绵的不舍浑然,还是探索触角的储机待发?
水,八卦为坎,为外二阴包一真阳之相,常言,水,内有真阳便是依此推断;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习坎”这个词的大意,就是君子应该从坎的起伏波纹中得到启示,不断地修养德行,使其不至堕然。想,人类是碳基生命体,水,应该说是这生命最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有水方可成活。但,对于其他生命体,对于舍弃了“臭皮囊”大德们来说,他们还需要嚒?譬如硅基生命体,譬如纯粹的阳性波能生命体。
等等,等等。由此说来,道有多样,理有几层。眼观东方是一景,眼观西方也是一景;地面望去是一景,山顶环视也是一景。对于某一事件发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且在许多时候,彼此之间也是很难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大包容小。换句话说,心界大的能包容心界小的,反之却很难。理解万岁,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如这水的内外体态和质性,你又怎能仅依据它的某一态式而概括其全貌呢?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视觉所呈现的面貌差异甚大,类比推相拟说,或许也仅仅只是一个有约束条件下的理成。
学识广博的人,听到不同的声音内心不会焦虑。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一下,也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因为他知道,他所知道的内容都是很局限的,因为他知道,世上还有很多东西是他不知道的。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是积极开放思考型的,固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应该说是良好的作风。而面对某些无厘头,完全偏离了普遍性常识的事件发生,一笑而过,释怀,大可不必放心不下,而非要辩个高下和对错。因为间距太大,你根本无法使用正常语言和思维逻辑与之应答。
时常告诫自己,懂得放下,懂得思考,懂得感恩,更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可禁锢在某一狭小思域范围而拘谨而不觉。时时谅解,时时检讨,时时宽待,便是好的生活观。
原谅从心底释放,这或许就是根本问题所在,小了自己,世界就变大了。一个拓印,相对的感应在心之界中获得自身的觉得。
愿随原,原随愿,虚己不再身重。
诸如此类,呆之后的这种随思漫想,对于“上善若水”这句话,又怎么可能得到一个十分满意的答案和恰当的评价呢?但,这些都不重要,拟物的本身就是一个同类比相模糊的感觉,是属于诗意化了的智者觉悟所得,禅意如此,不二是二,无一有一,当下肯定,自觉即可。如我,俗人俗市俗面过。呆样,浑然不知,却也想描述一下若水样的领悟,是否就是“包容”在变化中肯定着自己安然的自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