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安行

时间:2006/10/20 作者: 澹泊 热度: 100242
    红安,原名黄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都”;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诞生地;是红二十五军的重建地、红二十八军的整编地;是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的故乡。为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业绩,1952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红安,书写的是共产党人领导劳苦大众为推翻三座大山而浴血奋斗,“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经典。读着这部感天动地的经典,可歌可泣,令人泪如泉涌……
   
    红安,奉献的是一种为救国救民而“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百折不挠,令人热血沸腾……
   
    红安,奏响的是一曲自强不息的乐章,激励中华儿女秉承先烈遗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伴随这激昂的旋律,披荆斩棘,令人信心百倍……
   
    为丰富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涵,增强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6月18日,在单位机关党委的精心组织下,全体党员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集体乘车来到红安,瞻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这是自2002年“七一”建党节以来,继踏访洪湖瞿家湾、大悟宣化店、湖南韶山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对于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乘座的大客车由武昌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抵达红安县城效东北稞子山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当跨进绿瓦石墙牌坊式门楼,举目仰望,巍然屹立着一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正面的汉白玉上镌刻着当时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于1978年4月26日题写的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的碑名;碑身两侧分别镌刻着董必武、叶剑英、李先念、徐向前不同时期的题词。碑座正面塑有五星碑徽,台座正中为汉白玉塑成的花环,左右分别嵌有再现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浮雕。碑身两旁竖立两座塑像,左边是一位身背大刀、高举铜锣的武装农民,像征着黄麻起义;右边是一位高擎钢枪、奋勇前进的红军战士,像征着根据地军民坚持武装斗争的英雄气概。
   
    绕过纪验碑径直穿过百余米林荫大道,便是烈士祠。祠的两侧分别建有四个大型综合和专题陈列馆。右侧为红安县革命博物馆和董必武纪念馆,左侧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李先念纪念馆。烈士祠后面的山顶,分别是存放建国后病逝的红安籍老红军及遗像的骨灰堂和安葬着战争年代牺牲的著名将领吴焕先等烈士及建国后病故的老红军将领郑位三、秦基伟等将军的墓地。
   
    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左至右逐馆瞻仰。随着讲解员抑扬顿挫的讲解,我在一幅幅图片前驻足,在一尊尊塑像旁沉思,虽然强忍泪水,但仍常常夺眶而出,脑海中不时地浮现出当时劳苦大众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痛苦挣扎的身影,在共产党领导下高涨的革命热情,与国民党反动派英勇作战的惨烈场景,在敌人刑场上从容赴死、慷慨就义的悲壮……。
   
    最让我情绪难以自控的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该馆陈列的内容分五个单元,共11 个陈列室,展出的著名烈士有230名,其中军事家3人、省军级27名、地师级78名、县团级71名,展出各种物品800余件。再现了1923年至1949年长达26年的革命斗争中,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创建和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的精神风貌和光辉业绩。
   
    纪念馆里,有遗照的英烈并不多,许多英烈的遗像是根据家人回忆画出来的,还有一部分英烈因满门惨遭敌人杀害,连遗像也没有人能描绘出来,只是记载着英烈们的事迹。在这众多的英烈中,令我铭心刻骨是:
   
    巾帼英雄程训宜和戴醒群。程训宜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与时任红四方军总指挥的徐向前结婚,1932年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她在张国焘来鄂豫皖苏区推行王明“左”倾路线时受尽酷刑,至死也没有出卖自已的丈夫。戴醒群1930年进入鄂豫皖红军总医院工作,1935年加入共产党,1938底与时任鄂东抗日游击队挺进队队长的张体学结婚。1939年1月鄂东抗日挺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她奉调到该大队任医务室主任。同年9月1日,国民党军一七二师等反动武装围攻“五大队”,在分路突围中不幸被捕。敌人得知她是张体学的妻子后,对她施尽酷刑,在劝降和要她与张体学脱离夫妻关系等遭到严词拒绝后,极端残忍的敌人将她绑在大崎山贾庙的一棵大树上,先用小刀割掉两个乳房,然后用大刀砍断四肢,最后割下她的首级,其残暴令人触目惊心。
   
    戴克敏全家满门忠烈。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戴克敏全家两代人中,有14人参加革命,其中戴克敏及其十叔戴先诚、二伯父戴先治、四伯父戴先致、三伯父戴伯先、堂兄戴道溥、堂弟戴道高、大弟戴道深、父亲戴雪舫、八叔戴叔先、堂妹戴醒群等11人先后为革命英勇献身,另有2人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唯一幸存的是他的胞妹、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戴觉敏。戴克敏全家是我国千万革命家庭的典型代表。
   
    夫妻烈士王鉴、夏国仪。王鉴1921年经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冬参加组建中共黄安工作组,历任黄安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湖北省党部特派员,高桥区农民协会委员长等职。是黄安县农民运动的先驱,1927年6月调湘鄂西工作,因积劳成疾于1928年不幸病逝;夏国仪1917年与王鉴结婚,并在王鉴影响下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黄安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黄安县妇女协会执行委员、常委,黄安县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委员。是黄安妇女运动的先驱,1927年在武汉不幸被捕,敌人逼她交待黄安县委活动地点和名单,夏国仪坚贞不屈,气急败坏的敌人将她的手脚钉在门板上,凌迟处死。
   
    黄安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董必武亲自点燃的。董必武1921年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李汉俊起草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当毛泽东主席用洪钟般的声音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时,他就站在毛泽东主席的身边。当年两位同为“一大”代表,28年后出现在这个划时代场面的“一大”代表也仅他们两位。
   
    1923年冬,董必武以三年前在武昌涵三宫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为基地,召集黄安籍党员学生开会,亲自组建了黄安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党的黄安工作组。随后又将工作组派回黄安,把革命的火种直接撒播在黄安大地,从而揭开了黄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大革命时期,黄安有5.6万民众参加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7年9月,以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为首的中共党员重组黄安县委后,举行了“九月暴动”,并在黄麻特委的统一领导下,于11月13日举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随之宣告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我党领导的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在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生的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的胜利成功,为后来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了先导作用。
   
    无论是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还是抗日救亡运动,配合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突出蒋介石调集的重兵包围等,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黄安的党组织一直坚强有力,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革命红旗始终不倒,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鄂豫皖地区的斗争开辟和保存了一块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据地。
   
    从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黄安的青年几乎都参加过革命队伍,打过仗;中老年和妇女、儿童大部分做过革命工作。其中参加红军的工农群众达6.5万人,参加新四军、解放军约6000人。正如当年流传的歌谣所唱:“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3个红军战士就有1个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就有1名属红安籍。   
   
    在红安这块用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先后牺牲了14万多英雄儿女,他(她)们或是战死在疆场,或是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革命人才。除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洒尽热血的11名省军级干部、80多名地师级干部、400多名县团级干部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批健在的红军老干部,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再建功勋。他们中有2人任过国家主席,有3人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有5人任过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有10人任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正副部长,有223人被授予将军等。
   
    瞻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为我们留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一宝贵财富,也让我们深思,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在生与死的抉择上,在平凡的人生中如何谱写正气之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