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生活在自然中个体,每一次的濒临自然地体验,都是生命对于自身的一次全新追寻。这里又有另一个层面的问题,生活在城市里是有利于生活与发展,但是否真有利于自己的精神提高,则是不一定能够达到的。相反、有的人不仅不会有所提高,一定还会不断的下降。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是什么人,追寻的究竟应是什么了。这就需要人类自己在空闲的时候,坚持常回自然中去,因为我们来自那里,我们也终将回到那里去。
自然是最真实的存在,也是最静谧的时间空间。这里有时间与空间的交接,我们只有在这里才能发现我们是人类,是个完美的高等动物。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追寻的东西是不是应该少一点,高尚一点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佛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应该减物欲而提精神,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具有很大的合理性的。据经文记载,当年释迦牟尼就是在自然的静谧状态中、于菩提树下领悟到生命追寻的本质的。从佛经看来,精神与肉体都必须有,但肉体是为了更好的为精神世界的建设服务的。我们看到当年释迦牟尼先生是尝试过不进食的,但最后没有用,他发现肉体在衰弱中失去精神的力量,他也因此而出现恍惚的抽离情况。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有精神的存在,同时也要供应好肉体的健康。又有印度的高僧可以少进食,我想这是可以达到的。据说他们还比较的长寿,还在思维的快捷性上有更好的发展。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他的科学根据,我们知道人类的新陈代谢是很耗费生命的精元的,而在这样的工程中,我们是在透支各种器官的能力。相对而言,我们知道的吃的少但又保证各种营养,那么对于一个人的生命的延长是很有帮助的。对于这个问题也不可过分的极端化,每一个人身体的具体体质不一样,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谈完上面那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与之相关的人的面貌、精神与思想的关系。我们每一天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既有面部的,当然还会有整个一体表象给予他人的客观感受。在这里面,精神、思想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面貌所传递出的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濒临体验,体现他自己的生命表征。那么精神怎样才能更好的表现表征呢,思想的自身完善与需求再思考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我们更应多学习、思考。要在自然生活中,我们总要给自己留下一点空余的空间。只有有了空间与时间,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探究生命。看过许多的电视报道,有的人在灾害中失去了亲人,而这个人又很重感情,非常的伤心,渐渐的他开始胡乱的生活、甚至用酒去开解自己,自己也不再去管什么外物之形意了。我们都知道,对于常人来讲这是不能忍受的,这也许是很大的伤悲了,那么我们是否都应这样的丢失生命的价值呢?我认为要看你怎么思考这样的问题,从何处出发。但归于一念,人们的表现都会出自思想、精神。其实,如果这样一个人能因此而静静的思考,这时他会比常人更容易找到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本质与终点。当他思考透彻了,他的面貌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生命表征所传递出的是笑与乐,更而有逍遥。
凡事不必执着于一念,苍生皆有凡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