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与项羽和李煜悲剧
项羽是反抗秦朝的战将,他在四年楚汉战争中演绎让后人传唱的荡气回肠《霸王别姬》故事,几千来中国人妇孺皆知。后代人根据他的凄美故事创造《虞美人》词牌名,故事起源于败将项羽在四面楚歌的景况下,面对着美人虞姬和骏马,慷慨悲歌决别时咏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句名篇由于是项羽唱出自己在最后的绝望中的真情实感因此成为了千古绝唱,于是当人们在处于绝望之中需要抒发自己的感情时常常用《虞美人》词牌名,因此很快就流传下来了。
李煜的名字是中国文人常常挂在口头的历史人物,他的著名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该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千古名篇。然而历史上李煜是宋朝的阶下囚,他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李煜这段凄凉的词篇让许多文人与项羽的千古绝唱的诗相提并论。历史就是这样巧合,项羽在气壮山河的悲愤中与虞姬和骏马决别离开人间,留给了后人无限遐想的《虞美人》;李煜在欣赏他的杰作词篇《虞美人》随风而逝,给后人增添有着许多的忧愁和假设。
我们读着项羽和李煜诗篇,寻找着他们的历史足迹,我们会发现许多给我们的启示,他们的悲剧是归结于历史还是个人?我们后人只能从历史记载中去寻觅,至于他们当时个人的思维逻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许多关于项羽的故事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不难看出从记载中看出项羽有着英勇善战的品质,但是在治理国家上没谋略的素质,因此只能是一个悲剧历史人物。汉代司马迁早就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客观评价了项羽,他写道:“太史公曰:·········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可以说司马迁认为项羽夸耀功劳,逞弄个人聪明,不去效法古代,认为霸王事业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天下,但是经过五年,终于国家灭亡,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这就错了!却借口说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真是荒谬;因此我们理解司马迁话语,就可以看出项羽从开始起兵就注定了他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
历史记载在北宋建立后,李煜的父亲就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建立了南都,他和文武大臣都搬到那里去了,留下太子李煜守在金陵。几个月后,李煜的父亲病逝,李煜正式继位,当时年仅25岁。李煜非常信佛,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李煜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北宋皇帝听说之后,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最后他的国家被北宋吞并。我们对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李煜只是一个性情人,对于国家治理和统治在他的身上没有具备统治国家的素养,因此他只能是一个阶下囚悲剧人物,只可惜搭上国家和人民为代价。
从上述两个悲剧历史人物中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人的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但是每个人都有突出的弱点,项羽和李煜共同的弱点就是没有政治家的头脑,因此他们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位置上犯了自己不可饶恕的错误,最后是用自己的国家和军队作为了代价。从现代人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上来看项羽、李煜他们失败是对手的谋略和才智高人一筹,在历史的浪潮中他们是被淘汰者,历史浪潮中淘汰弱者是必然规律,“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自然规律在社会发展中已经在中国历史中演绎和重复了许多,项羽和李煜他们是中国古代的弱者被淘汰的故事。我们现代人了解这两历史人物时,我想借鉴的是要了解自身的弱点尽量避免在任何事情上发生悲剧,虽然《虞美人》的故事让许多人感到凄美、流连忘怀,给中国文人增添了悲剧色彩的素材,但是现实的生活中有志者认识到生存的自然规律就会避免发生历史的重复,历史悲剧总是会国家和人民造成苦难,人民希望有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