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捉泥鳅

时间:2013/4/10 作者: 吕秋雨 热度: 65394

   池塘里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是谁在窗外欢快地呢唱,鲜脆稚嫩的童声给闷热的空气拂来了一丝丝凉意。
    在江汉平原,当成熟的稻谷收割殆尽,蛙声搁浅,天高云淡,田野空旷之际,便是捉泥鳅的最佳时机。
    春暖花开后,过了冬眠期的泥鳅急于进食。我便求大人帮我用竹篾编成笼子,笼子的一头是削尖的竹篾组成的“倒刺”,呈喇叭口型,“倒刺”聚成的尖端指向笼内,笼子的一头则用木塞盖紧,事先在笼内放入砸破的大小螺蛳若干作为诱饵,用绳子拴住笼子后将其抛入池塘中,若过夜后再收回,笼内往往就会装满因贪食又喜群聚的泥鳅——它们纷纷用力钻进笼内,因是顺着“倒刺”便进而无碍,可出来时,“翻脸不认人”的“倒刺”却“金口难开”,于是乎,入笼的泥鳅便悉数成为乖乖的俘虏。
    入夏后,雨水逐渐增多,池塘出口处的水溢出后便流向旱时需要其灌溉的田野。这时,塘内的泥鳅因想着看外面的世界就顺水而下;而田野里的泥鳅却想逆流而上去赢得更大的生活空间,便纷纷沿着水沟向高处的池塘进发。此时,只要用网兜封住水沟下游狭窄的出水口,然后临时截断池塘出水口,就会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聚集在水沟内的泥鳅一网打尽——所有的泥鳅都会因断水而不约而同地进或退入布置好的网内,乐坏了“坐收渔利”的我。
    进入秋季后,降水日渐减少,田里的水稻需要不断从池塘里放水灌溉。这就常常导致池塘奉献完最后一滴水,像战士在战场上流完最后一滴血浆。而这时池塘里的泥鳅只好躲到低洼处,成为稀泥的囚徒。此时捉泥鳅的方法有两种:要么下去用脚轻踩住泥鳅,然后伸手将其捧进摆于泥面的木盆里;要么用竹、木棍使劲将稀泥搅动,使泥鳅因不堪忍受而浮于泥面,然后用手捧入盆中。
 而最简单的捉泥鳅方法是在冬季。此时,只要拣低洼处的稻田水沟,虽已无水,但泥仍有湿度。即使脚穿棉布鞋,皆可用双手刀切黄瓜似的依次翻卷柔软的沟泥,就会将把软泥当棉被盖在身上而冬眠的泥鳅一一翻出,泥鳅则如喝醉酒的酣睡之人任你摆布。运气好的话,要不了多少工夫,就能逮住好几斤泥鳅。只不过是这样捉住的泥鳅一般较瘦,但由于是蔬菜缺少的冬季,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如此捉住的泥鳅仍不失为打牙祭的上品。加之,此时的泥鳅犹如仅善夸夸其谈者,腹中早已空空如也,只需用清水洗净后,即可下锅烹饪,操作起来极为方便。
    我们潜江有道小菜叫做“泥鳅钻豆腐”。捉回的泥鳅一般要在家里养上几天,让他们在清水里“吐泥”。再去村里豆腐作坊买上四、五块豆腐,就可以做菜了。把大豆腐切成均匀的四份,再放入冷水,淹没住豆腐。这时,就可以往倒活泥鳅了,铁锅底的高温让泥鳅难以忍耐,纷纷往“泥”里——豆腐那儿钻。盖上木锅盖,火越来越旺。七、八分钟后,水就沸腾了,水雾混着烟雾悠悠地在灶台荡漾。再过了四、五分钟,淡淡的香味溢出来,在厨房弥漫。开锅,放入盐、麻油,配点姜、葱等做调料,盛入汤碗,这鲜嫩肥美的“泥鳅钻豆腐”让人胃口大开。
  当然,烹饪泥鳅的方法很多,还有油炸、煮汤、干煸等等,千个厨师千个法,做出来的口味各有特色。早年,小餐馆的泥鳅酸辣酸辣,异常鲜美,至今还怀恋。上世纪80年代,泥鳅价格低廉,乡下人到城里菜市场去卖泥鳅,无非赚点勤苦的劳作钱,母亲那时经常买泥鳅当改善伙食的主打荤菜。而现在,泥鳅大多是人工养殖的,口感远不如从前鲜美,但价格还一路飙升,我们一般只是在送礼请客时才偶尔去品尝了。
  现在的农村水田里,泥鳅很少……也许与农民大量使用农药有关。像我此刻想到泥鳅,多半不是因为嘴馋,而是感觉儿时在山村度过的贫穷岁月其实充满着许多动人的情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