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深切缅怀张恨水

时间:2012/2/27 作者: 西贝 热度: 75497

      县城郊西北三公里处,有一古塔十分耀眼,成八角形,高35米,共七层,砖木结构,名为“太平塔”。相传东晋咸和年间所建,距今近1700多年历史。塔周边为青灰色围墙,围墙内即县博物馆所地,名为“皖光苑”。 苑内绿树葱茏,芳草如茵,楼阁拥翠,曲径通幽,荟萃了古皖文化的精华。“张恨水陈列馆”便在其中。

      “张恨水陈列馆” 建成展出于1988年10月,始时展厅面积105平方米。室内设大展橱二乘,展品109件(其中实物14件,余为书籍及其复制品)。1994年10月,新建的“张恨水陈列馆”开馆,馆内展品得以丰富充实。遗物、手稿、照片、著作和名人题赠书画等200多件,分“少年才俊、小说大家、新闻骆驼、爱国志士、夕照青山”5个部分,系统展现了这位通俗小说大师生平经历和对中国通俗文学的卓越贡献。

       张恨水先生,原名张心远,后取南唐后主李煜《乌夜啼》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恨水”二字为笔名。本县(安徽省潜山县)岭头黄岭村人。称作本县,乃为自豪和骄傲之意。

     张恨水先生,生于1895年5月,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00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部分为中长篇,达2000余万言。其中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纸醉金迷》、《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诸多作品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本并拍摄发行,家喻户晓,深得观众喜爱。

     张恨水先生,少时就读于南昌甲种农业学校、苏州蒙藏垦殖学堂,后因家境困难,回潜山老家读书,不久辍学,自谋生路。1918年,23岁的张恨水辞别家乡,到安徽芜湖任《皖江日报》总编辑。此后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地新闻界任职。1948年,辞去北平《新民报》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职务,结束了长达31年的新闻工作生涯。1949年7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担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

      缅怀张恨水先生,敬重先生人品。先生从小受到传统道德文化影响,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有鲜明的是非、善恶、美丑、爱憎标准,重气节,富有正义感。他的作品中,多是表现对丑恶势力的强烈愤恨,对苦难贫民的深切同情。揭露黑暗,诅咒强暴,鞭挞不义,为社会低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鸣不平,是其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先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热爱祖国和人民。“九一八”事变后,先生亲眼看到侵略者的凶残,民族的灾难,国家的危机,一颗滚烫的爱国心,驱使他以笔“弯弓”,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从1932年起,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歌颂抗日英雄,鞭挞侵略者罪行和汉奸、投降派及大发国难财的贪官豪商丑恶行径的作品。他是中国文坛上写国难小说、抗日小说最多的作家。先后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伟人的赞誉声中,对先生的人品列其首位。

     缅怀张恨水先生,敬佩先生勤奋。几十年如一日,先生如饥似渴,博览中外群书,人称“大书箱”。无论在哪家报社,无论担任社长、经理或主编,总是夜以继日地处理大量繁重的采访、编辑、校对和行政事务,经常工作到深夜。工作再忙,先生文学创作坚持不懈,每天挤时间,文稿常在五千字左右。从三十年代起,经常同时为六、七家报刊写稿。百万言的《金粉世家》,在北平《世界日报》连载2196次,历时七年,只有一次因小女病折,悲痛难已,搁笔一天。先生自己说过:“我是一个推磨的驴子,每天总得工作,除了生病和旅行。我没有工作,就比不吃饭还难受。”报界称他是新闻工作的“苦力”,文坛称他是“徽骆驼”。

      缅怀张恨水先生,敬慕先生文风。“五四”运动前,先生是一位旧式文人,作品中才子佳人气味十足,是个“鸳鸯蝴蝶派”的“胚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他睁大眼睛,正视现实。三十年代中期,先生专程赴西北、陕甘一带体验生活。目睹西北人民在军阀混战、刀兵掳掠、官吏豪商榨取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下,饥寒交迫,饱受苦难,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他说:“西北之行之后,我决不讳言我的思想变了,文学自然也变了。”由于眼界的扩大和世界观、文艺观的进步,同时也由于新文学运动对他的推动,他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进一步向新文学靠拢,终于实现了从趣味主义旧文学向现实主义新文学的转变。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一个突出的、独特的贡献,是致力于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改良与革新。他的作品,反映现实,叙述人生,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侵略、反强暴、反黑暗、追求民主、自由与光明的进步思想倾向。即使是言情小说,也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有其深厚的思想内蕴。他的作品,融思想性、趣味性、通俗性于一炉,俗中见雅,雅俗共赏,走出了一条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他以自己的卓越成就,在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交融,提高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水平,延续并拓展了章回小说的生命。文学泰斗茅盾说:“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先生的作品,以其惊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海内外广大的读者群。老舍先生评价说: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当代研究者认为,张恨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成就卓著的章回小说大家,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通俗文学大师。

      国庆长假间,为缅怀张恨水先生,专程赴先生故居谒拜。从县城出发,向北10公里就是岭头,再向西沿一段曲折的乡间小路前行。虽然一路上都没有指路牌,但提到张恨水先生的故居,当地村民都自豪地拥上前引路,一口同声道:“他可是我们这里走出的最大的名人”。

     黄土书屋小院内的围墙仍属原貌,全是用鹅卵石砌成,墙上缠满“爬墙虎”,青青的藤蔓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当年先生亲手种下的牡丹、芍药、核桃、枣、柚和那株老桂树已不复存在,独有几棵棕榈依然苍劲挺拔。

      故人西去,分外怅然。回想先生逝世前,没来及说一句话,更是悲痛不已!好在先生留下了诸多不朽的篇章,令世人传颂!我想,如果先生在天有灵,会感到无比欣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3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