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散文的多半“功夫”也在“砍柴”上,不用过多费力“磨刀”,于是我又写起散文来。这几年也被报刊用了一些文字,还成为了省作协会员、市散文协会理事。写散文的经历,也算作有所收获。
我写杂文不能说没有下功夫,写散文也不是专心致志,但终究有了“成”与“不成”的不同效果,令人纳闷。苦思之后,竟也悟出一点儿道理来:咱压根就没有写货真价实式杂文的胆量,不敢打造“投抢”和“匕首”,连用“曲折、隐晦的手法”去“转弯抹角针砭时弊、讽刺现实”的勇气也没有,哪怕是“吞吞吐吐”、“含糊的居多”的语言也写不出来,不可能有在杂文平台上的鲁迅式的“上了镣铐的跳舞”。从这一点讲,不敢“贬”就写不出好杂文来。我想起了曾同在云南部队呆过的战友魏得胜。他成为《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之一、《杂文选刊》读者评选的“我最喜欢的五位杂文作者”之一、《读者》首批签约作家,可是辞职于公安局,扔掉铁饭碗,甘当“自由撰稿人”,拼打多年才得来的。
写散文就不同了,虽然也需要掌握技巧,取得要领,把情言真,把物状实,把理明透,去表达“主观体验”,抒发“主观情感”,解说“某种观点”,但却不需要辛辣和尖锐,不会因无情揭露负面丑陋、狠心揭下他人疮疤而遭来祸端。从这一点讲,热情去“褒”,便可写出散文来。我感谢散文编辑老师和散文刊物、散文栏目,促成我倔笔下流淌出一些散文作品来。但我也不埋怨杂文编辑老师们,毕竟从上到下的报纸副刊上散文版面大些,而杂文版面较小。
但对于杂文,我永远痴心不改。不能成为杂文协会会员,还能当杂文热心读者,去分享一位位杂文作者直吐真言的快乐。
受杂文熏陶时间一长,手笔不知不觉被杂文潜移默化了,写出的散文竟然有了杂文的痕迹:《记忆的故乡》里,曾呼吁自然貌状的沙圪垱不能削平,沙地传统杂林不能毁坏;《小处见文明》里,曾不客气地把京城乱贴乱画、京城人“欺生”的现象曝光;《行道树。红绿灯》里,曾自嘲小城镇居民素质低下、肆意破坏公共设施……从一篇篇散文中闻到了点点杂文味道,自以为这样写散文更加舒心,更尽到了写散文的责任。
其实我觉得散文与杂文没有对立的区分界限,两者互通互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散文一是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二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我斗胆地说,散文与杂文应是属种关系,但现实中在通过“投抢”和甩“匕首”净化社会的作用上,散文应向杂文看齐,这样散文的发展前景才更广阔。
散文中需要杂文味道,散文有时要杂写;杂文中需要散文味道,杂文有时要散写。
散文,我要继续写下去,热读杂文的同时也要试着写点杂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