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曾参加过无数次的“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甚至是“作文竞赛”,也曾获得过校里、区里、市里和省里的各级竞赛奖励,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获奖证书”,既验证了我刻苦学习的成果,也成为了父母在客人面前炫耀的“资本”。然而,能够获得一项国家级的竞赛奖励,即是我学生时代唯一的梦想,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听到这项赛事的名字,就不由得使你热血沸腾。真正听说并了解这项赛事,是在大学第三年学习《数学建模》课程的时候。是朱建青教员把我带入了“数学建模”的世界,让我第一次了解到这项由三个人在72小时内协作完成、可以通过任何手段查阅任何参考资料,在全国大学生之间开展的赛事。《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让从来只知道埋头苦读的我,忽然挣脱了“按部就班”思想的束缚,第一次把枯燥的书本理论同生产实际真正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明白了从小到大终日学习理论基础的真正目的之所在,同时也萌发出用所学理论试着去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大胆”想法。《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开阔了我“理论数学”的视野也拓宽了我联系实际的学习思路,此后的大学学习,俨然成为了一种能够最终体现自我价值的动力。我和班里的少数“激进派”们开始不屑于课堂上的灌输,常常熬夜去“啃”一些大部头的理论、算法或编程的书籍,而且纷纷“攒”电脑来开发自认为得意的“系统”或“工程”,我们当中的几位还有幸被教研室招纳去参与课题的研发……那段日子,是我四年大学学习生活中最“贪婪”也是最充实的时光,最终成就了我、“西瓜”和“小菜”三人的大学辉煌;也成就了我另两位同学,现在校园网上大名鼎鼎的“eFun”与“黑马”,一位网络攻坚的“奇才”和一位几乎无人能敌的“HACK”级编程高手。
为了准备1999年“创维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院举办了“数学建模”竞赛培训班。起初包括我在内有20多人参加培训,当时辅导我们的除了朱教员之外,还有归庆明教员、朱长青教员、顾勇为教员和张国梁教员,直到现在我仍要感谢他们,他们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灵感,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
第一阶段是基础培训和队员的选拔。当时正值大三的六月份,距离竞赛也不过三个月时间,很多同窗都“不亦乐乎”地忙着考研。“数学建模竞赛”这项似乎仅仅象征荣誉的赛事,同自己切身实际的前途与出路比较起来,绝大多数数学功底比较好的人都偏向于了后者。而我,却把这次竞赛看作是一次机遇,学生时代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的最后一次机遇,并且给自己暗暗打气:“我并不比任何人差,只要坚持和努力,一定会成功!”
在第一阶段培训的日子里,我每天既要参加正常的课程学习,还要抽出大量时间去读一些优秀论文、编制一些算法程序、熟悉并掌握“Mathematic”等简单的数学工具。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读完一篇优秀论文后,每个人都要走上讲台针对所读的论文,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甚至是不同的或者是反对的观点。这起初是一件让我很头疼的事,对优秀论文“评头论足”本身就是一件“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事情,更何况要到讲台上把自己“愚蠢”的想法讲给大家听。然而教员对每个人的发言都会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对一些具有“闪光点”的思路更会大加赞赏。慢慢地,我不再认为优秀论文是“无可挑剔”的,也学会了“跳出框框”去思考问题,思路变得清晰,讲起道理来便也学会“自圆其说”了,而“数学建模”的精髓我认为也正在与此,在模型结果正确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看你如何去验证模型的可行。如果说这些锻炼单单是为了竞赛,那我以后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也许就不会是“优秀”了。由于种种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研的原因,一些人开始陆续地退出培训,以至于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只剩下了12人,刚好组成4个队,我、“西瓜”、“小菜”成为搭档。
第二阶段是强化训练,时间是七、八月份的酷暑假期。为了准备这次竞赛,我没有回家,因为我们每人只有一周的假期,而我回一次家路上就要耽搁三天。强化训练是在继续读优秀论文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真刀真枪”的模拟训练。初次在72小时内合作完成题目,让我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失去合作的个人力量是多么的渺小。“数学建模”竞赛的另一个宗旨正是要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题目中每一条假设、每建立一个新模型、每得到一点结论,都是三个人共同思考、探索、求证的结果。任何一个人的“一意孤行”,都会把整个过程推向失败。我两个搭档的数学功底都要比我好些,“西瓜”是那种“满腹经纶”却不善言辞的“智者”;“小菜”则是个思维敏捷,且偶尔会迸发出灵感火花的人;而我,不客气的说算是一个逻辑思维严谨,观点和结论表达清晰的人。然而说实话,和他们两个同在一组的确是我的福气,“西瓜”的能力和“小菜”的灵感,再加上我略显缜密的思考,让我们这一组从第一次模拟开始就受到教员们的好评。学院在之前参加的竞赛中,最好成绩是全国二等奖,所有参赛队员的冲劲都很足,都想拿全国一等奖,我和我的搭档自然也不示弱。回想起那段日子,在一间墙壁被盛夏烤得火热,三台电脑24小时运转,而且没有空调的宿舍里,我们三个甚至只穿一条短裤,居然能整日地坚守“阵地”,学习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理论、编程实现各种计算方法、一次次地进行大强度的实战模拟训练……如果不是有一种渴求胜利的精神,成功也许就不会青睐于我们。假期的结束宣布了这一阶段的强化训练告一段落,而距离竞赛也不到一个月时间。教务科同意参赛队员可以暂时“停课”,除了继续读优秀论文之外,剩下的时间里又进行了两次模拟训练,而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调整心态。
竞赛终于在9月19日开始了。接下来的三天,成为了我记忆中最难忘却的时光,也将会是我这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72小时。
学院对这次竞赛十分重视,整个竞赛过程所有参赛队员吃、住在学院招待所,而且每人每天的伙食补助是一般学员的几倍。我和我两个搭档的“战场”是一个标准间,“武器”则是两台当时学院计算中心“跑”得最快的台式486。我们最终选择了那道《矿井布局》的题目,理由很简单:“一方面是感觉与所学专业沾边儿,另一方面则考虑到求解的编程实现会容易些”。我和我的两个搭档应该算是幸运的,赛前的模拟训练让我们变得沉着而冷静,解题的思路也自始至终的统一。我们制定了安排表,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分工,时间珍贵的以“秒”计算着,两台486也从电源开启的那一刻就再没有冷却过。我们三人在被窗帘遮挡得严严实实的房间里不知白天黑夜地思考着、讨论着、计算着、验证着……解题的“卡壳”会让我们郁闷,闪光的灵感会让我们兴奋,教员们开阔的思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而我们的“不言放弃”则是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砝码。
当22日清晨第一道黎明的曙光透过窗帘射进我们的“战场”时,我和我的两个搭档已经开始打印正式的论文了。三天的时间里,我们平均每人睡觉不超过六个小时,反复建立完善模型十几次,编制调试各种大小程序几十个,论文撰写修改了也有五、六遍。论文上交的一刹那,我异常的平静,结果似乎已不再重要,因为有了这次经历,我此生无悔。随后的我们一头栽在床上,直睡到天黑……
经过了一个月的焦急等待,迎接所有参赛队员的是兴奋与狂喜!4个组都满载而归:1个国家一等奖、1个国家二等奖、2个赛区一等奖。而我和“西瓜”、“小菜”这组,不仅取得了国家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真的为学院创造了参加该项赛事新的辉煌。学院专门召开了庆功会,我们三个人也都荣立了“三等功”还外加五百元RMB的奖励。站在全院的领奖台上,戴着军功章,拿着RMB,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这对一名学员来说,是多么地荣耀啊!
我为我自己骄傲的同时,也为我们三人小组感到骄傲。正是三个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圆了我学生时代最后的一个美丽的梦想,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合作友情。尽管我们三人没能赶上“保研”的好政策,可最终却都凭借着各自的努力或早或晚的踏入了硕士的门槛,“西瓜”和“小菜”也早已成为了博士。经常有人会问我:“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都没有被‘保研’,不感觉很亏么?”对于我来说,没有被“保研”也许算得上是一个损失,可如果要真的和这个“天上掉馅饼”似的损失比较起来,用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成绩,更能让我感受到收获的愉悦。所以,“数学建模”让我无怨无悔,在给我带来大学生活最高荣誉的同时,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正快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