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篮球是在初中,痴迷篮球是在高中,而真正领悟篮球则是在军校大学的校园里。小小的篮球萦绕着我无数的情结,校园里每一块篮球场上都曾洒下过我奔跑的汗水和伤口的血水,也永不磨灭地记载下了我大学课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记得上高中那会儿,我所在的高中连续几年都在市高中生篮球比赛中名列三甲,于是学校的篮球热潮无人能敌。我开始迷恋上篮球这项运动,午休时间、下午文体活动时间、周末时间都要打上一阵子篮球,甚至有时会逃课去看NBA转播。那时学校里有我的两个偶像,一个叫“大黑”,我上高一时他上高三,不仅仅因为他长得酷似“Jordan”,而且1.85m的身高是全校唯一能扣篮的人;另一个叫“大卓”,我的同班同学,我这一届里他的球技最棒。凭着我的“执着”,我终于也在校篮球队里混了些日子——陪练员。尽管最终没能象他们那样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可我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却有增无减。
来到大学这个充满绿色的校园,我突然发现篮球也是这里运动的灵魂,难怪“八一篮球队”能够独霸中国篮坛那么多年。我的队长是个篮球迷,1.89m的大高个儿也曾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中锋,据说有一年入选院篮球队还打入了总参院校篮球比赛的复赛。也许是我1.75m的身高在班里还不算低,再加上和班里其他人比起来球技也算能“上台面”,于是还在军训的时候,他便把我挑出来跟他去打球,就这样我的篮球生涯又得以继续在大学校园里茁壮地生长。
在这里,我不得不首先把军校篮球的特点总结一下,尽管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用汗水和鲜血得出的结论,可正是由于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才让我真正理解了军校篮球运动的真正内涵,也让我深刻地剖析了自身性格脆弱的一面。
军校大学打篮球与地方大学打篮球之不同:第一,军校篮球以“凶猛”为作风。打球过程中,队员犯规之“凶狠”足以看出其军事素质之过硬。不论什么“空间侵犯”和“扛人背人”,也不管什么“走步”、“打手”、“三秒违例”,只要是能把球弄到自己的手里,哪怕是打得你“眼冒金星”,或者是绊得你“满地找牙”。因此,每次打篮球比赛我都戏称之为:“肉搏”。我清楚地记得每次学院组织大型的篮球比赛,都会出现“血溅当场”的“壮观”场面。第二,军校篮球以“领袖”为核心。如果你是新生,那么对不起,你无论何时都要从坐替补席看老生打球做起;如果你球技出众,那么对不起,无论你如何不在状态,输赢的重任都将会落在你一人肩上;如果你在场上资历颇深,那么对不起其他四位,无论什么时候球都要第一时间传给你……大学四年里,在这种场上“瑕疵”的作用下,无数次戏剧性的“终场大翻盘”总会不时地发生在表面上看似强大的球队身上,我就亲身经历了好几次。第三,军校篮球以“功利”为目的。一般情况下,课余活动很少组织篮球比赛,可一但面临大型比赛,参赛球员可以免除一切“公差勤务”。如果一支球队“不幸”夺得冠军,那么一定会有一场盛宴和庆功酒在等着呢,而且校园各大“媒体”也开始大肆宣传该队的荣耀;可如果一支球队“不小心”小组赛都未出现,那甭说是筵席了,估计花钱买的“队服”都觉着冤,况且年终总结也会落下“体育活动没出什么成绩”的口实。
我开始在自我感觉如上的环境下,跟着我的球队不断地“肉搏”在校园里的每一块篮球场上。慢慢地,我开始从“一线球员”退居到“二线球员”,不是因为我球技的退步,也不是因为我状态的低迷,球队给我下了结论:“第一,打球太‘软’,一点儿不‘凶狠’;第二,在场上传球多、得分少;第三,还不如换别的人上场试试……”于是,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替补”的角色,一方面不用承担输球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可以保全身体用不着“伤痕累累”。
我唯独打球能够感觉很“爽”的,就是和“阿杜”在一起打球。“阿杜”和我一个小班,也是“老乡”,因为姓杜所以才叫他“阿杜”。和他在一起打球,我感觉很轻松,我们的球技差不多,位置也一样,都是前锋。也许我们天生就有着一种默契。我进攻时,他会在我身边掩护;我拉到外围时,他会不失时机地插入内线偷袭;我上篮时,他会跟在身后补防;我退防时,他会紧贴对方运球的后卫争取时间。如果我们两个同时在场,我会发挥的更好些,可是由于他的个子比我差一些,所以上场的次数比我还少,于是乎这种“爽”的感觉更是少之又少,毕竟入选系篮球队的“新人”里面只有我们两个。
在区队内部打比赛,我们小班打十次就一定有十次是“冠军”,不仅仅因为我和“阿杜”,还因为我们小班有一个比较“生猛”的中锋——“阿阳”。可是一轮到学院大型比赛,系篮球队却总是“时运不济”,不是小组都出不了线,就是半决赛被人家“斩于马下”,尽管被所有的球队看作是“夺冠热门”,可最终总是“功亏一篑”。我为此不知暗暗伤心过多少回,似乎篮球队成为了“中国足球队”——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于是便开始总结以上的一些“篮球规律”。
在总结出那些规律之前,我曾经放弃了篮球一段时间。我开始去排球场上打排球,和球队一起夺得了学院“奋斗杯”第四名的好成绩;我也去足球场上踢足球,居然也跟着球队混了个学院“青年杯”冠军。可我偏偏就是搞不清楚,为什么我如此痴迷的篮球却不能够给我一丝惊喜呢?
随着打球次数的增多和年级逐渐的增加,我开始学会从内心深处剖析自己,学会站在比赛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每打完一场比赛,我都要认真总结自己场上的表现。渐渐地,我发现球队当初给我下的结论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我的确打球太“软”不够“凶狠”。一但拿到球,我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人会扑上来把我弄伤,注意力根本就不在球上;我也的确是传球多、得分少。球传到我手里,第一反应是看场上的“核心”在哪里,赶紧把球传出去,没有表现的欲望不说,害怕承担输球的失败,就更谈不上“得分”了;如此这般,还真的就不如换其他人上场试试。而和“阿杜”在一起打球之所以会有很“爽”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内部比赛,或者是有他在我便放心,总之没有了压力和顾虑,自然打起比赛来会轻松很多。
大学的最后一年,我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基本上“定性”的答案:我所热爱的篮球是一项精神放松的体育运动,而军校的篮球比赛是一项竞争激烈的竞技运动。要在学院打好一场真正的篮球比赛,没有“不怕牺牲”的斗志和“用我必胜”的信心,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取得胜利的。由此我便给自己做出如下结论——我在篮球场上畏惧“流血牺牲”、没有“自我表现”的勇气、归根结底是缺乏那种忘我拼搏的竞技体育精神。
回过头来认真想一想曾经打过的每一场比赛,我似乎也有些后悔,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的确有别于一次体育活动,正是自身性格的脆弱,让我在篮球场上没有得到预期的“光芒”。如果让我从头再来,我会通过篮球场,不断磨练自己的韧劲儿,锻炼内心的坚强,树立强烈的自信和“处惊不乱”的良好心态。也许这才是一名真正的篮球运动员,也许这就是我和“大黑”、“大卓”甚至是“大郅”或者“大姚”们的真正差距所在吧……
我仍然热爱着篮球运动,尽管我没打算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也不指望每次比赛都能够“首发”,可我开始在场上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运球、每一个投篮、每一次进攻和每一次防守,我要把从篮球场上发现的本不该属于我的东西,通过不断地磨砺,永远的完完全全地还回到篮球场上!还记得“毕业杯”篮球赛和二系打的那场比赛,从下午一直打到天黑,露天球场在氖光灯的照耀下宛如梦中仙境,然而篮球场上激烈的厮杀,单从围观观众歇斯底里的呐喊声中就可窥一斑。我和我的篮球队从落后到反超,再落后再反超,直到终场打成平局。最终的加时赛,我们输了。尽管对方拥有1.92m的院最高中锋,可我觉得那场比赛,我拼尽了全力。终场哨声一响,我全身象散了架般酥软成泥,腿上块块青紫,手上、胳膊上甚至是脸上无数的血红抓伤。
其实大学里打篮球的日子是如阳光般灿烂的,它让我痴迷、让我陶醉、甚至让我宣泄。在场上和场下我通过小小的篮球也结识了许多好“哥们儿”,有学员,也有干部和教员。可我之所以始终对大学里打过的每一场篮球念念不忘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篮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软肋”。也许往昔失败的战绩,却正是让我日后能够克服弱点,走向胜利的契机与转折呢!
我难忘的大学篮球,尽管我没有在四年的日子里成为一名真正会打比赛的好球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