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父亲给他取的名是“頔”,但这个字有点僻,不少人认不得,常常读成“由”或“页”。他就自己作主,改成了“笛”。那时他的眼睛还没有瞎,正对笛子产生了兴趣。
他家的隔壁是剧团宿舍,每天早上都有一个人天刚蒙蒙亮时就站在天井里吹笛子,那声音像清风流水,脆亮圆润,好听极了。每次,他都是在笛声中醒来,然后瞪着眼睛,凝神谛听。那段时间,他简直着了迷,连上学也没有心思,一心想也有一根笛子,也学会吹。父亲就把他领到了剧团那个吹笛子的老师面前,要拜师学艺。吹笛子的老师姓尤,三十多岁,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喜欢上笛子,很高兴也很热心,看了他的手指,也长长的,就答应教他,并且还送给他一支竹笛。从此,他放学回家,书包一撂,就拿出笛子吹起来。星期天更是不离老师家,缠着老师教他。后来连自己的名字也改成“朱笛”了。
朱笛的悟性很好,天生是块吹笛的料,只一年多功夫,就学出了点名堂,能吹不少独奏曲,有时学校搞活动,也叫他上台吹上一段,一时很出名。他也越学越有劲,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笛子演奏家。
然而,不幸的是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一双眼睛因患先天性神经萎缩无法治愈而变成重度弱视,几近失明,学也上不成了。这突然的打击几乎使他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当最初的黑暗到来的时候,他把自己独自关在房间里伤心地哭泣。当喑哑了几天的笛子又响起来了的时候,从笛孔里流淌出来的都是忧伤的声音。
黑暗中,笛子陪伴他长大。
黑暗中,音乐给予他安慰。
人们戏称他“瞎子笛王”。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凭借着极端微弱的视力帮人推板车、帮开水炉老板挑水、到烧饼店当学徒、到建筑站做小工。然而,更多的时候,他还是怀揣一支竹笛,在晨光熹微的清晨或夕阳西下的黄昏,来到东板桥畔或天目山顶,一个人沉浸到那悠悠的笛声中去。只有这时,他的一颗受伤的心才得到暂时的平静,他的脆弱的生命才找到归依。他找过他的老师,他想让老师把他介绍到剧团去;他找过街道负责人,他想要有一份工作;他甚至还托人查问过艺术学校,他这样的人能否报考……然而,谁要一个瞎子呢?健全人要想谋个出路尚且不易,何况一个残疾人呢!
他开始街头卖艺生涯,凭着一支竹笛,他想打天下。
于是,不少城市街头、乡村路边就出现了一个二、三十岁的盲人青年,戴着一副墨镜,手拿一支竹笛。人们围在他身边听他吹奏,看他表演。他用心地吹着,不停地吹着,如泣如诉的竹韵笛音叩击着听众的心房,善良的人们每每为他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炎夏寒冬,他不歇匆忙的脚步,风中雨里,常见他奔波的身影。走过多少路?他不知道;摔过多少跤,他也不知道;多少次露宿街头,他更不知道。泪是早已流干了,欢笑也不属于他,惟有那嘹亮在乡村、街头的笛声诉说着他的坎坷经历、满腹悲怆和不屈服于命运的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终于有人发现了“瞎子笛王”,终于,“瞎子笛王”的艺术才华得到人们的赏识。先是推荐他去参加省里举办的残疾人艺术大赛,一举夺魁,后是介绍他到一家残疾人艺术团演出。在残疾人艺术大赛颁奖会上,他接过领导颁给他的奖杯、证书,握着领导的手,那一刻,他终生难忘。一支小小的竹笛终于打出了天下。
“瞎子笛王”不能看到光明,但是他挚爱着竹笛,挚爱着音乐,在竹笛的旋律中,在音乐的世界里,他的一颗孤寂的心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了光明!
竹笛是他的眼睛。
音乐是他的生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