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时间:2009/3/3 作者: 无中有来有中无 热度: 95306
  今天在《早报网》上读到叶嘉莹院士的精彩之语有种醍醐灌顶的痛快,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让自己感觉如此释怀的话了。一句“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像春雨滋润了我曾经冷漠干涸的心,让我在困惑中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曾几何时,当我读到一篇篇有关自杀的消息时,不解中总是会试图去追索他们决绝背后复杂的心理成因,希望拨开他们心头的迷雾,找寻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徒然。尤其是当下金融风暴中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富豪的自杀,以及那些因为这样那样的情感原因自杀的女白领,更是使我加倍感叹。如果说那些没有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当他们面对极度的贫病不堪其重轻生更可以理解的话。那么那些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某一方面非常杰出的人居然也会轻易弃世而去的话。我难以理解。同样的行为,我觉得前者无法用个人能力去改观绝望,可是本应该是拥有很多的人群,也会那样,他们缺少的又是什么呢?
  
  记得自己曾在看完朋友空间一组《让你震撼》的图片后想到,确实让人震撼,但我只看这一次。因为这一次足以成为难以抹去的印记,我不是害怕看和逃避,更不是恐惧。不看,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记住。不再看,也是不愿因为看得多而变得麻木。这组图片不过是苦难世界中处于苦难生活中的人们的一点缩影而已。我想,制作专辑的人必定是想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共同关注。可是,如果说那些散布在各个角落的面孔使人哀叹的话,那么我在《早报网》上看到的另一篇文章,则使我无言了。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中国年轻人成为吸食新型毒品主要群体》(潘洪贵重庆),触目惊心的现实严峻而冷酷的摆在面前,怎么能够使人不暗暗为那些游离于主流社会的年轻人而担忧,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恕我孤陋寡闻,我知道十年前好像不是这样的。我总是想,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一种局面?为什么吸毒的主要群体会是本该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他们缺失的是什么?社会该承担什么责任?社会给年轻人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空间环境?谁来救赎那些孩子堕落的灵魂?而这恐怕比其吸毒本身是更为可怕的问题。
  
  无需太多的列举,事实从来没有断绝过。我想为什么有的心理咨询师在给他人解开心结的时候,自己却解不开自己的心结而弃世呢?我想也许是因为听到过太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其无形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吧?只不过它来的太无声无息了,等到有一天才突然发觉积重难返了吧。
  
  我曾经一次次地感慨,一次次地找寻答案,但是当我读到那段话时我突然明白了,其实不少人都缺失一种充实的生活,缺失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缺失一方心灵的净土,缺失一种博大的情怀,缺失一种坚韧的品行。这也许是有的人容易走向堕落、走向绝望的根源之一吧。想想苏东坡,几次贬官吃尽了苦头,可是却成就了一番事业,也成就了他至今仍受人景仰的才品。
  
  我想,我们这些普通人生活在社会上,如果不能够去改变什么的话,那么我们一定要理性的看待种种社会现象,不迷失自己,给自己的心灵找一块净土,找一股精神力量,找一种正确而坚定的信念。也可以徜徉在古典诗词中,却感受古人的情怀,好让自己的心灵不死!
  
  附录:
  
  我对古人的这些作品研读越久,对他们的景仰和爱慕也就越深。研究古典诗词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经常有人问我,读古典诗词有什么用?我告诉大家,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4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