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儒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一样,《易经》也是一部教化人民、劝人向善的好经典,只是自古以来就没有人好好去推广它。儒家始祖孔子虽然对它推崇备至,并对《易》经进行了缜密的阐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弟子们却不置可否,只是学习卜筮而已,虽然儒教吸纳了许多《易经》的精粹,但对《易经》的教义却没有很好去宣传。
其实,宣传《易经》教义的责任应该是道家,而道家却十分注重实用,注重救世济贫,大大忽略了对《易经》教义的宣传作用,加上八卦、易经本身的神秘性,很容易被邪教利用,以至于《易经》教义与国人形成久远的隔膜,以至于许多人称八卦为“鬼八卦”,有的道士也被称为“妖道”。我很是为道教抱不平的,作为儒、释、道三家店,儒家被称为粮食店,释家(佛教)被称为百货店,而道家被称为药店,药店的责任是救世济贫,何“妖”之有?称“道”为“妖”者,不外乎两种情形,其一,对道义道术的误解或歪曲;其二,某些邪教盗用了道教的名分欺世诈骗,捞取不义之财,甚至祸害人命。道教被妖魔化的第一人,应该是《封神演义》里的申公豹,他掌握道术却为恶多端,助纣为虐。可能从那时候起,人们对道教就褒贬不一了。国人哪里知道,道教在那时候还没有诞生呢,作者编写的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取名曰“截教”。诅咒道教有何道理?直到姜尚辅佐周室建国几百年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产生了诸子百家,也只有老子、庄子和阴阳家(他们都是道教的奠基人),道教还没有自成一家脱颖而出。道教真正走上政治舞台的时候,应该和秦始皇派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渡海去为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时间吻合,自秦至汉,道教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道家为了彰显其根基,除了认老庄为老祖,还把神话中的神仙作为自己的老祖,如太上老君(据说太上老君就是老子的化身),在神话故事或影视中,我们常常看见太上老君穿着一身道袍,上面满是八卦图案,那“衣服”是后世子孙为他“做”的,他穿上它,既体面又能当老祖,真是美极了!
道教身价的提高,也引起一些邪教的嫉妒和不满。他们纷纷粉墨登场,冒名顶替,做一些敛财害人的勾当,甚至有人相信邪教害死了自己的亲人。自古以来,巫婆神汉就害死了很多人。从前有一户人家,大儿媳妇是个巫婆,她的婆婆得了一种怪病,嘴里经常说些颠三倒四的话,大儿媳妇就组织一帮小叔子把婆婆捆绑起来进行暴打,一边打一边说不是打她的,是打她身上的妖魔。婆婆头脑非常清醒,哭喊着劝媳妇儿子们:“你们别打我啊,我能给你们做饭吃,我能给你们带孩子。”叔嫂们听说这话,更疑心她是妖魔,对她倍加摧残。最后,好端端的一个善良老人被活活折磨死了。儿子们一看亲娘真的死了,这才傻眼,追悔莫及!
长期以来,道教受邪教的牵连,很难说清楚自己的身份,因为一般人分不清什么是道教,什么是邪教,加之道家离群索居,少与世人往来,许多人对道教很陌生。与之相反,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与众生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它既接受众生的朝拜,又为信徒们祁福消灾,虽然也是离群索居,但常常门庭若市,香火不断。师徒们除了颂经念佛,也有的讲习八卦武功,甚至有的会给人看相算命。佛家做尽了好人缘,大师们把它比作百货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有事没事,你都想去溜达一圈,想“买”不“买”,看看无妨。
道家的清高,在世界宗教林中是独树一帜的。它不喜热闹,只图清净,不追求信徒的多少,而做事只追求一个“精”字。虽然两千多年来也没有炼出长生不老的药,但很多好的中药都出自道家之手。道家深谙八卦阴阳五行之道理,许多修生养性强身健体的功夫也是道家独创(如太极拳)。太平时以药济世,战乱时也救国救民,这就是道家风范。可惜,道教最终没能把《易经》教义传播给普罗大众,这也许因为《易经》教义是泛神论的缘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