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多少英才汇集的学堂,多少国家栋梁的摇篮,多少仁人志士的母校,多少顶尖科技的孕育地,多少莘莘学子为之苦苦拼搏的知识殿堂,中国高等教育无可争辩的执牛耳学府。
儿时梦想今朝圆
儿时对北大清华充满好奇和向往,曾憧憬何时能步入这令人仰慕的知识海洋,有时甚至想哪怕是走进北大清华,看一看梦寐以求的一流学府也不枉此生。
今年的“五、一”前夕,这一愿望特别强烈,曾打算节日期间带儿子去北京,主要目的就想参观北大清华,开阔视野,激发其进取心,也了却我多年的夙愿,可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最早对北大清华的点滴了解始于79年秋天,我有幸考取当时的县一中第一级初中重点班,成为当时令人羡慕的两个重点班的学员之一。刚开学不久的一天清晨,匆忙赶往早操集合处,可不同往常的是队伍被带到校门口,初中两个班分列校门内道路两旁,高中的同学分列校门外道路两侧,浩浩荡荡一直排到了当时的电影院门口,非常壮观。我正在纳闷之际,只见校领导陪同一位身背黄帆布书包的青年学生向校门口走来,高高的个子、略黑的皮肤、朴素的衣着,身边还跟着他一脸满足和自豪的父母,原来这是欢送我县自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考取清华的学生——成烨。难怪大家都在小声议论着北大清华。看着他腼腆、自信、坚毅的面孔,我好佩服他,更羡慕他,梦想有一天也能自豪的走进北大清华。可那时尚无一中截留之事,总觉大学梦很遥远,作为农村孩子,姊妹多、生活困难,急于解决铁饭碗问题,三年的刻苦学习,以高出中专录取分数线62分的好成绩上了师范,当时无论毛校长如何动员我们都未改志愿,从此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更无缘那北大清华,这成为我人生永远的缺憾。那份记忆中隆重的欢送仪式,那份对北大清华的向往,换化作一份强烈的企盼——走进北大清华。
说来也巧,今年团县委组织“走进北大清华夏令营”,虽然收费不菲,可着实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孩子,我毅然给儿子报了名,让面临毕业的他去感受北大清华那浓厚的文化氛围,去感悟那一流学府的人文魅力,或许会对其今后的成长增添一份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
出乎意料的是,学校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学生非常踊跃,每十位营员需随队一位辅导员老师,学校派我协助带初三学生前往。三伏天出门在外,每位教师又肩负着看护十位学生的任务,加之我晕车特别厉害,困难可想而知,北京我已去过三次,若不是为了北大清华那份渴望,我真的想把机会让给别人。
走马观花看北大
抵达北京的当天我们参观了圆明园,导游的随意和冷漠着实令人失望。每天的行程随意性太大,早晨才知道具体安排。第二天起早赶赴天安门广场,假日的广场人山人海,上午排队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午餐结束已是下午三点多,终于等到了要去北大的消息,全团师生对此充满了向往,激动不已,巴不得立马到达,可北京堵车真厉害,急不得躁不得,一切得耐着性子耐心等待。四点多终于赶到北大校门口。
石质的校门庄重而典雅、给人一种神圣感,进进出出的行人很多,或许哪一位都是当今学海的佼佼者,怎么看都觉得他们特有气质、特有学识。
经过一番交涉,一行人随导游进的门来,等候讲解的学校导游是位小伙子大学生,虽谈不上多么英俊,但一脸的睿智,一口绝好的普通话,快言快语,干脆利落,绝非等闲之辈。他对我们的迟到和他几个小时的焦急等待以及为接我们团耽误吃晚饭等情况简要说明,表示应有的欢迎和客气后开始了他的讲解,清晰的思路,准确生动的表达,恰到好处的手势,还有那份自信和干练,令在场的师生啧啧称道。
我这才注意到进门是一小巧玲珑的拱形桥,一条小河蜿蜒流过,河边垂柳倒映水中,微风拂过,婀娜多姿,欢快的鱼儿嬉戏水中,仿佛穿行于绿树掩映的画面中,倒有几分江南水乡之美。前面是一开阔的广场,两个醒目的华表分立两旁,上面两条石雕的巨龙活龙活现,似要攀着石柱腾空而起,各色绿化带整齐旺盛、布局巧妙,对面是一古色古香的宏伟建筑,红色的基调,飞檐翘壁,仿佛在向人展示着北大悠久的历史。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从广场一侧的红楼后面走过,红楼内每天有多少英才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每年有多少栋梁之材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我好向往步入红楼,哪怕听上一节学斗们的讲座,也不虚此行……
前行不远便来到未名湖畔,清澈的湖水、幽静的环境,湖边青石旁一位位凝神陶醉在知识海洋的学子,远处山丘上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古老砖塔,倒映在明镜般的湖面上,景影相称,相映成趣,好一幅优美的画面。置身未名湖畔,捧读一本喜欢的书,掬一捧清凉的湖水,洗去夏日的炎热,享受着湖面上夏日难得的那份清凉,任思绪驰骋,任心灵飞扬,面对一泓清澈的未名湖,那将是人生及至的享受。难怪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在未名湖畔感概万千,难得浩瀚的北京城中这一幽雅清静、供学子们汲取知识的宝地。
湖畔古老的博雅塔,仿佛向人诉说着求知的艰辛,仿佛向人昭示着北大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仿佛无声讲述着北大沧桑的历史,那份厚重、那份坚实、那份无容置疑,令伫立塔下的每一位游客充满敬慕,仿佛聆听一位老人娓娓诉说着北大久远的故事。
因时间关系无法参观北大先进的教学设施,只能绕湖继续前行,偶遇几位老者,宽大的老头衫,短裤,有的还拿一马扎,手摇蒲扇,几人边聊边悠闲的漫步,或许他们都是每天驰骋讲坛、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我不由得目送他们好远,有一种好想与他们交流的冲动。正在前行间,几位活泼的大学生追上我们,要求配合他们一英语活动录像,教英语的王老师扮演母亲,挑选了一位个子小的学生扮演孩子,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高兴得连声道谢。
很快绕湖一周返回校门口,虽未看到新校区和先进的教学楼,未名湖、红楼、博雅塔、巨龙盘踞的华表、小山丘上葱茏的植被、湖畔聚精会神埋头苦读的学子、悠闲散步的老专家学者、还有那才华横溢的导游大学生,勾勒出我所目睹的北大,今日走马观花看到的北大点滴,同样能从中感受到百年北大的精深和博大。
感慨万千走清华
来京的第四天清晨终于盼到了去清华的好消息,几天来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期待越久,心情越迫切,那份激动、那份欣喜,难以言表。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去解读那知识的圣地,走进清华、感悟清华。
旅行车很快顺利抵达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清华西门,接团的导游是清华的在校学生,同样是一位干练的小伙子,高高的、瘦瘦的,皮肤略黑、眼睛炯炯有神,青春洋溢的脸上零散点缀着颗颗青春豆,不凡的谈吐足见其聪明和智慧。
步入校门,走过一段柏油路,跨过一座小石桥,很快来到校园景区——近春园。园区内碧草青青,垂柳依依,花香四溢,景色秀丽,最抢眼当属那满塘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尽情舒展,有的欲展还羞半张着花瓣,绚丽多姿、争奇斗艳;参差的荷叶尽情展浮于水面,亭亭玉立、似一把把撑开的碧伞,煞是好看,荷柄凹陷处的露珠调皮的滚来滚去,仿佛在炫耀着自己的晶莹和不凡。
望着眼前的荷塘一行人激动不已,我好想驻足这赏心悦目的河塘,好想俯下身子抚摸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好想静坐青石旁去重温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景。
继续前行,踏过一座小石桥,来到一座孔雀养殖笼旁,集合队伍,导游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近春园的历史和主要景点。原来近春园原为圆明园的一部分,是清朝咸丰帝的故居,曾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那把罪恶之火,仅存一座荒岛达120余年,1979年才得以修复。此园有朱自清先生《河塘月色》所描绘的原址,现在的景点和建筑多是清华校友捐资修建的,几只北上的孔雀也是有成就的校友捐献领养的。
不远处一座古朴建筑前的广场上,一群老者伴着悠扬的乐曲舞的正酣,那份自信、那份轻盈、那份优雅、那份独特、那份洒脱,真得令人羡慕和赞叹。或许他们更注重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由此可见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充实。清华的老年人业余生活尚且如此丰富,可想而知,清华的年青人精神文化生活会更加五彩缤纷。
沿河塘边缘小路继续前行,小路顺着土丘的起伏绵延很长,路旁绿树成荫,塘内碧荷红莲,好一处夏日难得的清凉之地。小路的尽头接着一条开阔的马路,顺着马路前行不远便来到清华园。
古朴典雅的大理石清华门高大、气派、庄重,门前挤满了留影的人群,前面是一条交通要道,几位年轻的交警在疏通着交通。
进的门来,许多高大古老的苍松分列道路两旁,一只小松鼠正在草丛中悠然自得地玩耍,不时好奇的瞧瞧我们,然后蹦蹦跳跳的爬上了一棵大松树。百年清华、百年古松、竟然生活着如此可爱的小生灵,好幸福的小松鼠,幸运的栖息于优雅的清华园中,呼吸着清华的清新空气,见证着百年清华的沧桑巨变,或许它也是一只见多识广的幸运松鼠吧,我真有点羡慕它。
广场上是一片开阔、整齐、翠绿的草坪,远处是庄严雄伟的大礼堂,听罢导游介绍我才了解到:清华园是清华大学的主体所在地,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56公顷,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校园苍松翠柏、绿树成荫、碧草青青、景色宜人。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幸运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场罪恶之火,曾一直烧过近春园,却在接近清华园时,渐渐熄灭,因此,清华园躲过一劫。更值得庆幸的是当年北京和平解放得以保护了这园中瑰宝――清华园。
广场上毡毯般的草坪绿得一尘不染,嫩得青翠欲滴,仿佛刚刚沐浴过一般,草坪边有一石质的日晷,一对男女大学生正身着博士服在日晷旁留影。文文静静的小姑娘,身着博士服的那份儒雅、那份气度、那份端庄、那份稳重、那份自信、那份知识女性特有的美,真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那份羡慕和感受。或许她苦读寒窗十几年,掌握了当今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练就了明日奋飞的翅膀,明天将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这厚重的博士服浸透着她跋涉知识海洋的的辛勤汗水,印证着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寄托着父辈的厚望,扛起的将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广场边的东南角丛林边有一大大的青石,上面红漆的大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分外醒目,这或许正是世代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浓缩和概括。
最后一站是绕广场前往大礼堂,与清华学子接触交流,解答营员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可容纳1200多人的大礼堂内早已坐有许多先到的中小学生,正有秩序的和清华学子谈心交流,所提的问题各种各样,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负责解答的女大学生面对各种提问,回答镇定自若,思路清晰、语言流利、思维敏捷、见解独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形象生动,不时博得阵阵热烈的掌声。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清华真乃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之地。此时,在座的夏令营同学,谁不羡慕侃侃而谈、学识渊博的清华学子,谁不渴望成为清华的一员,谁不憧憬走上清华的讲坛。或许,今天的清华行将化做他们学习的动力,将成为他们记忆行囊的珍藏。或许,不久的将来,今天的听众将有人步入这清华校园、坐上这清华讲坛。
很快交流的时间已到,人们恋恋不舍的离开大礼堂。
走出大礼堂,一群洁白的和平鸽正悠闲的漫步草坪上,点缀着这些小生灵的草坪越发祥和、越发生机盎然。
集合队伍前行,顺着蜿蜒小路穿越一片丛林,绕过几座建筑,很快走出清华园。
回首望去,百年清华园在骄阳的映照下越发年轻、越发亮丽。清幽的荷塘、百年的苍松、漫舞的老者、威武的大礼堂、可爱的小松鼠、洁白的和平鸽、古朴典雅的建筑、才华横溢的学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交织成我所目睹的清华,令人感慨、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