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冯志远》有感
冯志远这个名字就像老师这个称谓一样,普通而又平凡;但是他却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他的故事感人至深,就像这深秋的桂花飘香,扣人心弦,回味永久。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并且义无返顾。
一、心系边疆,锐意“西征”
1953年,冯志远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了上海市男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在那里工作了5年。但是饱读诗书的他,志存高远。1958年,为了响应国家支援西部教育的号召,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把二胡,放弃了在大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踏上西去的征途,来到那刚刚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从此,这片冰凉的土地开始变的温暖,宁夏腾格里沙漠上也开始滋生出一片新的绿洲。
黄沙漫天,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那里的房子破旧而又透风,那里的人们生活很艰苦也很淳朴,在那个年代里,影片的刻画并没有丝毫的夸张,也没有刻意的突显那种悲壮和凄凉,主人公深深懂得青春无回程票,但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那些更需要自己的人,似乎没有一丝悔意,他坚信着他的选择将会是他一生的事业。
这让我也不禁想起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同样是生长在红旗下,饱学科学文化知识,但很少有人会想到去支援国家贫困地区,甚至有的大学生还尚未毕业就南下北上,图得个美好前程。其实,在基层,在边区,也可大有作为,那里的空间也很大,是真正需要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时代在变,但使命依旧,缩小贫富差距,平衡区域发展,这不是仅依靠政策就可以改变的,更需要的是人才和培养人才。
冯志远的选择使我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远大理想和广阔胸怀,只为祖国需要,不为个人要求。
二、潜心教学,师爱如山
在鸣沙中学,他是唯一的大学生,而后又主动申请来到更贫困的关帝中学,第一堂课学生就被他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吸引住了,使得这些边区的孩子们似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一口气担负起语文、历史、地理、俄语4个科目的教学,有上不完的课和批不完的作业,但是他还是坚持着。现在,我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回想起电影中的那一幕“一盏煤油灯下,有那么一个人拿着放大镜正在翻阅着书籍,因为这个人视力不好,积劳成疾,他的视力也是每况愈下”。
宁夏离上海很远,因为他对事业过于用心,再加上通讯不发达使得他很少和家人联系,也只有每逢寒暑假才能与妻儿团聚,但每次回去只是留下一句要妻子好好照顾儿子,也同时带走了从来没有实现过的要回去的诺言。在家人眼中他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位好父亲,就是在儿子重病之时,为了不耽误快要中考的学生他仍然没有回到自己儿子的身边。
当全国各地边远山区支教的老师都准备返乡时,冯志远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也向组织提出了返乡申请,可是学生的“冯老师,你是不是也要走了?”,那种渴望他留下的眼神让他再也架不住了,他还是回到了教室。那一刻,他知道在他眼里已经没有什么比这些单纯的孩子更重要了,他爱他们,他和这些孩子再也分不开了。
在冯志远双目完全失明之后,他虽然再也不能秉烛夜读,奋笔疾书。但是凭着自己的毅力他还是要求走上讲台,在学生的帮助下,他靠着自己深厚的功底和超凡的记忆给学生讲课,依旧是那么的生动,并且丝毫没有影响教学效果,这是何等的不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和他的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这是一种学者风范。师者,要传道授业并解惑,那么首先要让自己在知识领域中游刃有余。
我身为人民教师,却自叹弗如。老师就象红烛,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己,直到红烛成灰,大爱无私,他身上闪耀的不仅是对事业的专心和认真,更有一种对事业的热爱和对事业的使命感,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是不平凡的。
三、才华横溢,淡薄名利
老一辈大学名校出身的他也注定了是个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在教学上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影片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他带领着全班背诵高尔基的《海燕》,并不是按部就班的深情背诵,他设计出了一个场景,用蓝色布条飘动做为海浪,铁皮震动声音比做雷声,使得课堂生动而又逼真,在那样的年代里又有多少人敢这样尝试呢?还有他在课堂背诵的《岳阳楼记》,随着播放的古筝乐背景,声音跌荡起伏,落地有声,那是多么的生动!这就是创新。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在宁夏的这几十年中,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潜于教学,有着古代读书人的儒雅,这不禁也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
都说你比李白桃红,都说你含梅质松风。
都说你有水的柔情,都说你有山的庄重。
美景中您朴实无华,逆风中你坚韧从容。
无论土壤肥沃贫脊,你同样都郁郁葱葱。
这也足以描述冯老先生的高风亮洁,我也从中懂得“只要朝气蓬勃,哪怕腊月寒冬。”即使倒下也很从容。
冯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以满怀才学报效祖国,正如他自己的诗中写道:
只有一颗炽热的心啊!
祖国 母亲
我高高的捧出
收下吧,这份献礼!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冯老先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老师,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模范!!
执笔人:徐庆华
2007年10月29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