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生存必修课之--做饭

时间:2007/4/3 作者: 朝望 热度: 80507
    孔子在《礼记》里讲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很明确:“在人的生命中,两件大事是离不开的:饮食和男女。”民以食为天,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这个道理。在兵书中也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经验。在中国无论什么时代,饮食文化总是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祖国大地上的八大菜系就足以让国人享用无穷。我国的饮食魅力可以让全世界为之倾倒。古代文人关于饮食的诗文以及流传至今的菜名,让后人领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灿烂光辉。如苏东坡的这首“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是在他赴宴时由于晚到,看到酒桌上的肉已被吃光,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记载了我们今天在许多餐馆里的菜谱上看到的一道名菜-“东坡肉”菜肴。古人让饮食成为了中国的文化精粹,我们在享用这些文化国粹的时候,是否也应该传承和发扬呢。

    我这次在英国深深体会了做饭这门课的重要性。与我们同行的有一个去英国阿伯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孩。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她在刚刚到达阿伯丁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情就是吃饭。西方大学里虽然也有各种三明治、Subway、点心等快餐,天天吃这些东西无疑是个问题。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把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给难住了,想家的思绪自然时时萦绕在她的心头。我早就听说过有些中国孩子到国外后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做饭,在出国前雄心勃勃,一切事情自然都是家人在准备,当离开家乡、走下飞机、跨入异国他乡时,面对自己幻想了不知多久的天堂般生活的外国,自然还是兴奋。但很快,现实问题残酷地摆在了面前。那些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由于没有在国内学好“做饭”这门课,有些最后选择做了逃兵-回国。

    当然任何一个人应该都会做饭,最大的差别是色香味。这就是厨师有不同的级别,小饭馆和国宴有区别的道理。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实践的,看电视、读书本,向做化学实验一样,添加定量的油盐酱醋,这样做出来的很难说可口。我们人类的舌头和鼻子就是这么挑剔(生物学家的课题)。在苏格兰,我了解到那里的中学生有一门必修课就是做饭。在恰逢春节,我邀请阿伯丁大学John教授一家与我们一起庆祝新年,他们满心欢喜。当我端上中国的风味春卷时,教授的一双儿女立即同时说道,他们在学校的做饭课上看过春卷的制作过程。教授太太后来也说,以前学校里只是教女孩如何做饭,现在学校里男女学生都要学习如何做饭。

    在我们国家,由于传统的观念(尤其是北方地区),以前家庭对于女孩子的家务活是很重视的。家务活好的,会嫁个好婆家,将来不受婆婆的气(听过百年的媳妇熬成婆这句话吧)。做母亲的有很大的责任,要教给女儿很多东西,做饭、做衣服等等。这样母亲手巧的,女儿自然就手巧一些。后来开革开放了,人们有钱了,什么东西都可以买了,许多传统的东西也渐渐丢失了。什么都机械化了,现代化了,电脑化了。这样问题就来了。在独生子女时代,问题就更大了。许多孩子,离开父母都不知道怎么活了。看看每年考上大学的那些孩子如何在父母的陪伴下到达学校的吧。这代人面临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对于什么是传统的东西,哪些东西需要继承和发展,短时间内是很难清楚的。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课程改革,都改了些什么呢?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高考,这种状态何时了?吃饭、做人都不会,对任何事情没有了兴趣,还谈什么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应把孩子生存的基本技巧和做人的基本准则作为最基本的课程。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对于做饭往往是看成家务事,没有把它作为在社会上生存的必修课。这种观念需要改变。

    再说那位博士生,她在困难面前,没有退却,勇敢地选择了挑战。一个月内在我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巧,如调饺子和馄炖的肉馅,我给她示范给如何把肉馅调到均匀状态后才和已经用油拌好的白菜混在一起。还有春卷的馅选用什么蔬菜作原料,炸酱面的酱的制作方法,各种菜的基本做法等等。毕竟是博士生,几天下来很快就掌握了烹饪的一些技巧并成功地进行了实践。在阿伯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春节聚会上,她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了大家,效果颇佳。后来高兴地告诉我,由于度过了做饭的难关,在英国的学习可以平稳地进行了,想家的心情也有了好转。天天都想做好吃的,还将一些技巧教给了同实验室的日本女孩呢。我真为她高兴,学会了人生最重要的课程,自然也是女人最重要的课程(有些传统)。

    这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已经从事了二十多年教育的我。我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课程中,应该教学生哪些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益。记得在前年发生海啸期间,报纸上报道了一个西方的中学生由于在校期间学习了如何面对海啸以及防御措施,当面临残酷的海啸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平时学习的生存技巧,使这个中学生不仅自己逃过了这场灾难,而且还带领自己的家人躲过了这场灾难。当自然和人为的灾难来临之际,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能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课程就是成功的课程。

    历史上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的故事,更有《史记》中的“鲁相嗜鱼”和“封鮓责书”那感人的佳话。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是大大提高了,许多人也在追求精神文化素养(我们国家也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但是当我们面对博物馆里陈列的《猪肉形石》和《翡翠白菜》等那些精工艺术品时,我们又能诠释它们什么呢?我们的未来是要靠后人发展的,靠那八九点钟的太阳。诚然,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再去受苦受难,但我们也不希望他们什么都指望用金钱去购买。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购买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理应担当起教会他们基本生存能力的责任,也让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当然,人生的基本课程很多,除了做饭,还有做人。社会在发展,社会问题需要人人去关注,这样自然就有了解决的办法。我们也有信心相信,独生子女这一代会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