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巴金先生《随想录》有感

时间:2022/11/27 作者: 天涯若比邻 热度: 86409
  今天上午,去了菜园地里翻挖了一下地,回家歇息片刻后将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又一次看了看。翻到巴金先生写的《随想录》后记,巴金先生情真意切地写道:“《随想录》第一集收“随想”三十篇,作为一九七九年的一本集子。以后每年编印一册,到一九八四年为止。

  《随想录》是我翻译亚·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时的副产品。我说过赫尔岑的“这些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而我的“随想”呢,我可以说:它们都不高明。不过它们都是我现在的真实思想和真挚感情。

  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过去不懂这句话,今天倒颇欣赏它。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随想录》其实是我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至于“四害”横行时期被迫写下的那些自己咒骂自己的“思想汇报”,让它们见鬼去吧!

  过去我吃够了“人云亦云”的苦头,这要怪我自己不肯多动脑筋思考。虽然收在这里的只是些“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

  巴金先生的《随想录》,在二零零九年刚刚出版时,我便去新华书店买下来一本。记得当时买到书之后,我连续三天就看完了第一遍。后来又看了两三遍。尔后又时不时地看看。每一次的阅读,都会使我的内心产生出许多的感概,以及在脑海中产生一些联想。

  今天也是一样,看了巴金先生《随想录》的后记之后,亦使我想起大约是在二十四、五年前的一天,我与一位同事谈到对“文革”的认识。

  当时我的那位同事与我自己一样,都认为那场“浩劫”对于我们整个民族来说,留下的都是十分惨痛和深刻的教训。也是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一道伤痕。

  只是我与那位同事认识不一样的是,他认为“文革”那样荒缪的“运动”永远不会再从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因为那场“浩劫”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实在是太深刻了。现在远离我们而去的时间,已经是快三十年了,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知道当年曾经发生的事情。所以,不会再发生那样的荒缪的事了。

  而我却觉得,在我看来,虽然历史永远是向前的。历史也不会以原来一成不变面目,从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有的时候她却会以似曾相识的面容出现。

  因为在我的感觉中,由于一些曾经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在他们的灵魂深处,还残留着一些“文革”的痕迹和瘢痕,那些痕迹和瘢痕时不时地会影响他们的意识与思维神经,从而影响和左右这样一些人的认识与判断和行为,甚至左右这样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倘若这样的人遇到适当的机会与场景,这些人就会以不同的形式演绎出“文革”中的行为与做法,并从中寻得快乐与刺激,使自己心灵中那残存着的痕迹和瘢痕上,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些慰藉

  后来,几年之后的重庆,在那个众所周知的人主政时,几乎就再现了过去的历史一幕!

  尽管巴金先生没有看到,我想,这大概也就是巴金先生之所以写下《随想录》的原因之一吧?!兴许也是巴金先生想通过《随想录》这本书,来警省世人吧?!

  其实,在那场“浩劫”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我还处于孩提时期,也还只是一个八九岁左右的儿童。在没有读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之前,我对于那场“浩劫”的认识,还仅仅是局限于一些表象。譬如我所目睹的把那些古董文物当着“四旧”,众目睽睽之下付之一炬。那些古建筑物上的雕梁画栋,那些石壁上的雕刻击为韲粉。对于人性和人格的肆意侮辱,与对于一个人应有的尊重和人性尊严的保护的践踏,远没有巴金先生认识得那样的深刻。

  不过,那些个往事,当然确也是深深地留在了我幼小的心灵上,成为了一道伤痕。

  譬如,给人带上两米多高的纸糊的“尖尖帽”,胸前挂着一个一米大小的木牌或纸板,倒写的名字画着一个大红“X”,用稻草做的人,上面倒写着当时的国家主席的名字,同时也在名字上画着一个大红“X”,甚至将稻草做成的当时的国家主席和夫人吊坠在树上,倒吊在厕所旁边,真真是让“斯文扫地”……

  在阅读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掩卷后思忖时,通过《随想录》的内容,让人知道了所谓的“文革”这一场“浩劫”,它既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而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两三代人对人性的诠释,与一个人应该遵循和怀持什么样的人性和善良。既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人性和善良。而就是那场“浩劫”,让一些人将人性中最卑劣的念想,得以最大的释放:朋友反目,家庭分裂,夫妻成仇,父子敌视,母女路人,战友厮杀,忠奸颠倒,善恶混淆!

  但愿,但愿那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成为永远的过去!
赞(6)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