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样,那田里除了栽秧的时候有水,在收割了水稻之后,基本上就没有水了。待翻耕晾嗮之后,又种上小麦,一直要等到次年的五月收获了小麦,然后才灌溉进了水栽插秧苗后,这段时间才可以称之为田。
所以,虽然说现在常常提到的名义上的田,其实质上那田与旱地也差不了多少。
而在我稍微懂得一些事的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年月里,田与地是两码事。那个时候的地,一般情况下都是指不能够蓄水的坡上的二塝旱地。而人们常说到的田则是指冬天亦能够蓄水的,俗称冬水田的地方才能够称之谓田。
那称之为冬水田的田,一年四季除了旱灾以外,基本上都是有水的。春天到了的时候,农民就要牵上那水牛,抗上犁头去犁田,用农民的专用技术行话说,叫“犁冬水田”。
因为每年犁第一次遍冬水田的时间,恰好是在早春二月,所以那田里的水还透彻着寒意。干那犁田技术活的人,上身都要穿着厚厚的棉袄,下身则只穿一条薄薄的裤子。那是由于如果裤子厚了,卷不上去就不方便下田干活了。
为了不使寒意袭侵全身,犁冬水田的人都会用一根草绳,将自己的棉袄腰部系得紧紧的不透漏丁点儿的缝隙。尽管如此,当犁田人干完了农活之后上了田埂,站在田埂上时,依然会冻得那上牙不断的碰撞下牙。
倘若是遇上那冬水田是一个就像沼泽的“烂包田”,那犁田的人下身是内裤都不会穿的,而是在下身只系着一条布带遮住自己的隐私,亦如日本相扑手那样的装扮,与牛一起陷入齐腰深冬水田里慢慢地爬行。一个一亩大的烂包冬水田,往往会花上一天的功夫才能够犁完。
看到那人和牛在烂包冬水田举步维艰的样子,加上数九的日子刚刚过一点,寒意还停滞在日子里没有完全离去,虽不是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但也会自然而然地让每一个有良心的目睹之人想到那盘中之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当然,虽然冬水田没有和不能够种小麦,但是聪明的村里人也不会让冬水田“闲置”起来不发挥效益。
每年的秋季打完了谷子后,为防止田里的水渗漏,到了冬季蓄不上水,影响来年的水稻种植。农民就会给冬水田的田埂糊抹上一层稀泥,然后在田里蓄了水后马上养一些鱼在田里。到了栽秧时季再逮鱼去卖,从而依然是能够得到回报。
而那一些没有养鱼的冬水田,也会有一些小鱼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冬水田有小鱼的生存,也就给冬水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隆冬和早春二月,村子里喜欢捉鱼的人,便会一只手拿着一根大约三到四米长“F”形状的竹竿,一只手举着一个上口只有十多公分大小,下口直径则有一米五左右的竹条编做的“罩”,屁股上就像电影里的美国高级军官斜挎着手枪盒那样,挎着一个花瓶一样的竹篾片编的“鱼笆篓”,去冬水田“划水”捉鱼。
而那“划水”捉鱼的活看起来简单,实则却是一个技术活。因为既使那“F”形状的竹竿轻轻地划过水面,不要也不能够使竹条划到泥土,还要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着手中那根不停划动的“F”形状的竹竿,在划过之后的那水中的动静。同时又要在一旦看到有动静时候,用不到一分钟十分的时间,十分敏捷地一下子扑过去,举起手中的“罩”,一下子“罩”住那水中被竹竿划动时惊慌失措了的鱼,然后手臂从那“罩”口伸进去捉那被“罩”的鱼。
那一连串的敏捷动作像我这样的愚笨,在一盆水里捉那活蹦乱跳的鱼都十分困难之人,况且还要那在虽然是被“罩”住,却是在一个直径一米五左右,水深一尺到两尺的范围内捉住那惊慌失措想逃命的鱼,是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
但是,我常常看到有经验的捉鱼的人,一旦“罩”住了鱼,他会伸手到“罩”里不到一分钟就可以逮住那活蹦乱跳的鱼,然后眨眼之间就将鱼放进斜挎在屁股上的“鱼笆篓”里去了……
冬水田,一个渐行渐远了的记忆!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