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条小路弯弯且又长

时间:2022/9/28 作者: 天涯若比邻 热度: 60501
  我舅舅的家,在以前的藉田区的煎茶公社,具体地点是建设大队第六生产队,后来改名为怀文村第六小组。
  
  再后来,也就改名为现在的天府新区煎茶街道办事处高庙村第六居民小组。
  
  我舅舅家的房子是一个躺着的L型的五间茅草房,房屋的前面刚好是一条由煎茶通往胡家坝,也就是现在的与黄龙溪相邻的永安镇的大路。
  
  当然,虽然名义上说是一条大路,可那时候根本没有水泥路,更谈不上有那柏油路和炒油路面了。而是一条完完全全的田埂上的路,只是比一般的田埂上的路要宽二三十公分,路面也大概还不到一公尺的泥土路。
  
  还有,就是那路的一边有一些稀稀拉拉的树木,与其他的田埂有一些区别罢了。
  
  小的时候寒暑假去舅舅家耍,最喜欢的就是看那条大路上三三两两来来往往的过路人去煎茶和胡家坝街上赶场,那牵着半大不小的猪去卖的人,与那不听话的小猪一路上不停地拉拉扯扯,小猪的叫声和那牵猪人的呵斥声,给那条小路增添了许多的情趣。
  
  有时候那卖猪的人为了赶上早市场,就会一个人在前面牵着半大不小的一只猪,一个小孩跟在后面用那一根竹条轻轻的打那不听话的小猪,以使得那猪走快得一些。
  
  我有些纳闷,那后面的小孩为什么是轻轻的打那不听话的小猪呢?
  
  听舅舅说是如果使劲打了那小猪,小猪的身上打起了红血印,买猪的人就会说那猪是不是有病,当然就会择买主或者是价钱少一些了。
  
  对去那卖刚刚满月的奶猪仔的人,是不会用牵着奶猪仔的方式去赶场的,而是用一个很大的竹筐,两个人抬着十来只小猪仔去卖,那十来只小猪仔在那竹筐里一是不停哼叫,老远就让人知道他们抬的那竹筐里面是一筐小奶猪仔了。二是因为那小猪仔还会不停地在那大竹筐里窜动,搞得那两个抬竹筐的人走起路来,就像是在不停地扭秧歌舞一样摆动着身体,以便保持身体的平衡。看到那走路人歪歪扭扭的样子,着实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去卖猪的人都是巴不得走快一点,好早一些赶上那早市卖上一个好价钱。而那买了猪的人则不一样了。
  
  买了猪的人从那街上回来路过我舅舅家门前的那条路时,经常看到的一个二个人都牵着猪慢条斯理地走路。有的时候好像是看到那猪走累了后,干脆就躺到那路边的水沟里去了,搞得那猪一身都是稀泥。可主人却没有任何的不高兴,也不会用竹条或树枝去打那不听话的猪。
  
  我曾经又纳闷问我舅舅,那买猪的主人为什么不用东西打那不听话的猪呢?我舅舅说那是因为买猪的人花了钱买了猪,心痛那猪还来不及呢,怎么舍得去打呢?所以那猪走得再慢,也会由着牠的性子!
  
  我舅舅家门前的那条路虽然是条大路,但时不时也会有人摔倒在路上。
  
  由于那路是泥巴路,一遇上落雨天,走在那路上真的是小心又小心。因为走路的人多了,踩得那路十分的打滑。
  
  对于一些有经验的人,就会去选择踩着那路的两边长的草走,这样既可以防滑,又可以走得快一些。可是,如果踩着那草走路的人多了以后,走在那两边的草上不但不防滑,反而会更加的打滑摔跤。
  
  特别是遇上逢场赶集天,那些小孩摔得哇哇大哭和一身都是狗屎一样的黄稀泥基本上是常有的事。这时候那条路上就会不时地听到大人的责骂声,与那些个小孩的哭叫声,路人的劝说声交织在一起,就像那一幕皮影戏一样。
  
  不要因为只有雨天才是有人这样,有的时候大晴天也会上演人间喜剧。
  
  那个时候大多数去赶场的人,要么就是去卖东西,要么就是去买油盐酱醋的什么东西,很少有人纯粹是去玩耍的。但是,也有一些赶场赶集是去满足自己一些嗜好的人。
  
  譬如去那茶铺了泡一碗五分钱的盖碗茶,与那一起喝茶的人东拉西扯摆一些天南海北的事。还有的人是去那油炸糕馍馍摊子上,买一个油炸糕馍馍,那年头因为粮食酒要凭票才能够去供销社买到,所以就只有再叫上几两那玉米芯烤的“代粮酒”(那酒当然是相当的燥辣)高度酒,一口油炸糕馍馍,再一口高度酒,一面与那卖油炸糕馍馍的摊主,慢条斯理地摆一些诸如哪家儿媳妇不生娃娃呀,哪家的男人是耙耳朵呀,哪家老人婆不心疼儿媳妇呀的闲龙门阵。不一会儿酒上头晕乎乎的时候,这才歪歪扭扭的打着那酒饱嗝回家。
  
  有一次我坐在舅舅家的门槛上,看到过那条路上的一个人,一面挥着那不太听使唤的手臂,一面不停地在嘴里骂骂咧咧忽左忽右地经过。遇上那路中的一个不是很大的缺口时,那人迈出腿几次想跨过去,好像都有些把握不准脚步的尺度一样,站在那里停留了三五分钟后,才下定决心迈出步子。但是依然还是掉到那缺口下去了,费了好大的劲才从那缺口爬起来过了去。
  
  然而,还没有走几步,又力不从心地去歪靠在了路边的一颗树上。一两百米长的一段路,连走带爬地行进了二十多分钟后,才消失在舅舅家屋前面那条路走尽头的山凹处。
  
  我在舅舅家屋前的那条路上除了见到这些搞笑人外,还不时地看到那过路的新郎新娘一拨队伍。
  
  最早的是在我五六岁时,也就是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前,看到过的那路上的人结新媳妇景况特别有意思。
  
  早上天刚刚亮不久,那男方娶亲的队伍中的人,有两个人用扁担抬着那半边猪肉,猪肉上面用一条红纸围着腰。抬猪肉的人故意抬得那肉一闪一闪的;还有两个人用竹竿(农村人说的纤担棒棒)抬着两只大鸡公,本来没有多重,却故意做出弯腰驼背的样子;几个吹撒拉子(也就是唢呐)的人走一截路就吹两声,那意思是告诉大家我们是前去取新娘路过的,后面跟着一大群去迎亲的人呢!
  
  大概是一两个钟头过后,取亲的队伍就回来了。一般情况下是男方的一个女的长辈带着媒婆走在最前面,然后在媒婆的后面是那四五个呜哩哇啦吹着撒拉子(锁啦)的人;之后才是新郎,然后就是新娘。
  
  因为那时还有花轿,可能是因为路不是太宽的原因限制,因此新娘坐的花轿都是两个人抬的。
  
  新娘的花轿后面就是那新娘的娘家送亲的舅子老表一大群抬着嫁妆的东西的,当地人也叫抬“陪戀”的人。
  
  听我舅舅说,看那路上送亲的人家是不是家境好不好,从送亲的人是多还是人少和那抬的东西就知道了。
  
  家境条件好的,送亲的人就多,抬陪嫁东西的人也多。
  
  我舅舅说的话是实话,我曾经看到过那抬东西的人,足足有好几十个人,那路上长长的人群有抬梳妆台的,有抬花被子的,还有的抬着衣柜,抬着洗脸架的,甚至还抬着装谷子的柜子,单就是那花被子就有好几套。使得那条路上显得热闹非凡,增色不少。
  
  后来,“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新娘坐花轿被称为“四旧”,经过那条路上的娶亲送亲的人群队伍,再也没有看到过坐花轿的新娘了。开始还有两三个吹撒拉子(锁啦)的人,后来吹撒拉子的人也取缔了。
  
  再后来,娶亲送亲的人也没有了。条件好的就用自行车载着新娘回家,条件差一点的就是新娘新郎和两三个亲戚一起回家。抬陪嫁东西的人一个也没有看到过了,小路也改造成为了一条机耕道了……
  
  一条弯弯且又长的小路,也无言地演绎着历史的变迁!
赞(1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