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大概算个杂食者,只要好听或喜欢,什么古典流行摇滚电子国内国外都行。要说真正大规模地接触歌曲得从高校求学时算起,那时候时间也闲,随身听则刚兴起,贵的aiwasony买不起,只能一次次看着玻璃橱柜内形态各异的精美机器叹气,烂国产机倒换了好几个,听的歌曲大多是些台湾歌手的作品,也是那时发现当你百无聊赖的时候,歌曲有定向指引思绪和臆造的功能。另一个发现则是调频fm立体声广播,收放随声听附带就有,又不太受机器质量的局限,音质比价格不菲的磁带都好,当然主要是为了听歌,不听新闻的,这个喜好一直延续到我毕业后上班。
所处县城的最东面可以勉强收到两个省台信号,这是我偶然发现的,于是特意凌晨大约四五点起床,我妈看到了很奇怪,问这么早出去干嘛,我只说有事,骑七八里路,赶到河堤上,听一会儿,太阳才出来,整个人好像也被照得光彩夺目了。可惜信号强弱不定,让人气急,去了两三次后,就嫌累没去了。
经常碰到喜欢音乐讲究器材的“发燒友”,每当他们跟我大谈器材的重要性和组合时,我总是笑而认同,但其实在我看来,就音乐本身而言,音质并不是决定性的,有条件安排到位固然好,倘若不具备也不会影响你欣赏音乐。以前在校时我还听过一段时间的单声道呢!有些旋律至今还留在脑海里。
当你听到熟悉的旋律,就能想起过去的一些经历,音乐就象活动自动留存的载体;或者有时候听着象做梦般想到一些本来毫无关联的事情,这是否说明音乐能打开我们的潜意识? 它还能让你游离处身的这个场景,进入另外一个臆造的世界。我已经有很多次这样的感受了,无论坐在公交车上还是书桌前,只要你平静地去听。至于当人情绪低落的时候能给予的抚慰或转移,相信很多人会有同感:原来世界大千,总有些许的共鸣。
我把音乐称为心灵的舞蹈,当你阅读或沉寂已久,作调节和休憩来用,这当然是指好的合格的音乐,现在乱七八糟的作品也很多。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基于主体的感受和思想,音乐在其中大概最占便宜了:可以直入耳朵,多少让你听一点。还可以作为背景播放,不影响你做其他事,这个用不着多说。
有时想想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只凭几个简单的音符就能组合出那么多美妙的声音来,不由得让人对创造和作曲者膜拜。
赞(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