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柳江,美丽的传说会唱歌

时间:2022/6/23 作者: 天涯若比邻 热度: 74773
  柳江,在我的心里,给我的感觉,这是一个极其富有诗意的两个字。

  我遐想,倘若,如果,假如,或许,要是有一个人姓柳,又倘若是这个人恰好有一个女儿,便把那乖乖女儿取名为“柳江”,那也是一个非常的具有超凡脱俗的名字吧?!

  我又想,“柳江”作为一个女孩或女子的名字,虽然比不得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给那林妹妹林黛玉取的的名字雅致和慧气,但也可超脫那宝钗呀巧姐名字的俗气吧?!

  可能正是因为这两个字的雅致和极具诗意,因而用在地名上,也让那一听地名叫柳江,就觉得那里一定有十分的慧灵,就是一个充满秀慧的地方。

  我查了一下柳江古镇的名称来历。其实,柳江古镇坐落在只有一条花溪河支流杨村河两岸旁边。这里并没有名为“柳江”的一条河,之所以取为“柳江”,让现在成为了“柳江古镇”,还有段历史原因。原来,柳江古镇历史上称为“明月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清代中期,因镇上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更名为“柳姜场”,1780年定名为“柳江场”。但是不知道是哪一个文化之人,将原来的“柳姜”两个字中的那个姜字改为了“江”,从而使得原来那个凡胎俗骨的“柳姜场”的地名,一下就超凡脱俗拥有了雅里仙气“柳江”这个名字了。

  细想起来,说句实话,我对那个将“柳姜”的地名改名为“柳江”的人十分的钦佩。虽然是仅仅改了一个字,但这一个字的变动,就像是嫦娥奔月一样,从地上飞到了天上。

  第一次到柳江,是在快三十年前的一九九一年的春天。那时候我在乐山工作。有一天下午,单位上的一位领导找到我说:“刘红,第一批到洪雅去搞‘社教’的同志已经满三个月了。组织上研究决定下个星期派第二批同志去,时间也是三个月。不过地点有一些变化,以前是在县城附近的场镇上,这一次的地点是在柳江。你作好准备,下周一就参加工作组到柳江去搞‘社教’!”。

  单位领导说的“社教”,全称是“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这一教育活动,在那些年代几乎是一项没有间断过的主要工作。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我还在清水区公所工作,就参加过区上安排的驻村“社教”工作组,地点就在现在的天府新区眉山直管区视高管委会所在地。

  因此,当接到单位的工作安排后,简单的作了一下准备,过了两天就去了柳江。

  那时候的柳江,既是柳江乡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柳江区委区公所所在地。而柳江区委区公所工作的地方就在现在作为文物保护建筑物的“曾家大院”。

  在柳江历史上曾有“曾、张、杨、何”四大家族,民间流传“曾家的房子、杨家的顶子、张家的丫头子、何家的谷子”。曾家大园是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家族庄园。据考证,由曾氏后裔曾艺澄于1927—1937年历经10年建成,原占地116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为“四院三戏台”布局,有四个四合院,三个戏台,院中有观景台、八字龙门、小姐楼、书房、石牌坊,还有牡丹园、荔枝园和休闲亭,足见院主人昔日的豪华气派。

  更为奇特的是,这座宅院鸟瞰呈繁体的“寿”字。据说当时曾家大院的主人为追求顺应“寿”字的笔画布局,把外面的墙或楼建造得颇为独特,尤其是临河的一排楼房,修建得如锯齿一样,一拐一弯,形态怪异独特,也显示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智慧和缜密的心思。整座宅院引进西洋建筑图案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

  出于对历史和建筑文物的保护,加之原来的柳江区委区公所在“撤乡并镇”过程中撤掉了,因而曾家大院便作为历史文物供游人观赏之地,吸引了不少游人前往参观。

  当时,在曾家大院区委区公所的斜对面,去高庙的柳江桥的旁边就是柳江乡政府所在地,现在依然是柳江镇政府所在地。

  在往去洪雅县城方向距离乡政府三百多米远右边的一条小道进去,有一个近似于四合院的建筑物,那是洪雅林场的外国专家楼和职工食堂以及还有一个大的会议厅。我们社教工作组一共有五个人。住宿的地方是在柳江粮站的招待所,吃饭的地方就在洪雅林场外国专家楼旁边的职工食堂。

  从外国专家楼后面的一个小门出去,一眼就看见那条贯穿整个柳江场镇的花溪河了。河边有一条宽约两米的小路,路面是用不规则的鹅卵石石头铺垫而成的。可能是因为行走的人比较少的原因,那路的石板上长了一些青苔。小路的左边是缓缓流着河水的花溪河。右边则有一道高约一两米的红砂石头垒砌而成的既是堡坎,又是场镇居民临河而建的房屋的地基。

  小路一直通到柳江场镇上当时唯一的那座花溪河和杨村河汇聚的地方———柳江桥头。

  不知道为什么,我每一次行走在那条小路上,都会不由自主地觉得那条路上有着许多的故事。

  因为,因为在那红砂石头砌成的堡坎和屋基墙体上,从缝隙中生长出来的许多灌木,大的有比碗口还要粗,最小的也比茶杯还要粗壮。特别是还有几棵黄桷树,虽然是生长在墙体的基础那里,可它顽强的根系那深深地嵌进了红砂石头墙体缝隙里,像一张鱼网贴敷在红砂石头墙体上。那黄桷树的根最细的也已经比一个成年人的拳头还要大了,表面那苍老的表情,好像无言地表述着它们的躯干历经的沧桑和岁月。

  沿着小路继续往柳江桥走去,还可以看到几栋用原木支撑凸出红砂石墙体搭建的民乐居阁楼屋。那凸出墙体的阁楼屋,与河边的树木以及红砂石头墙体上生长出来的树木包括灌木,浑然不觉地成为一体,放眼望去,跃入眼帘中的既是一副精美的国画画面。

  有一天吃过晚饭,单位来工作组带队的领导沈吉明,叫我与他一起到后面河边小路上走走。当我陪着沈吉明老领导走在小路上时,恰好遇上夕阳西下,金色的的余晖潇潇洒洒肆意地泻在河面与小路的石板上,又透过树叶树枝,肆意地泻在小路的红砂石墙体上,肆意地泻在悬凸红砂石墙体上的木屋阁楼上,让那小路满眼看上去一路都充满了诗意。

  那时贯穿柳江场镇的花溪河上,还没设施有那河中供游人通行的石头条安放的石蹲,到老街去也只有通过柳江桥才能够过去。

  那个时候,老街的街面不是现在的仿古地砖,而全部都是用天然的石头凿造的石板镶嵌而成的。街上两旁的房屋几乎全部都是明清时期的老式木质房屋。街道也不是很宽,不像现在而今眼目下的柳江古镇老街,街面平整,全是焕然一新的仿古建筑商铺给人的感觉。当时的柳江老街,由于时间的久远,看上去每一处老屋几乎都有那么一些歪歪扭扭的模样。每遇逢场天也就是赶集的日子,本来就窄小的街道,被山上高庙和吴场和山下止戈花溪乡一带前来赶集的村民,熙熙攘攘拥挤得那老街水泄不通寸步难行。

  去过柳江尤其是在那早春二月,且在柳江留宿过的人,都知道柳江被称作“烟雨柳江”,因为在白天是感觉不到这种氛围的。只有到了晚上,亦或是天刚刚蒙蒙亮的时候,尤其是那天上飘逸着小淅沥小雨,坐在沿江的客栈里,朦胧的灯火中,静静地听雨望江,一定就会让人体念和找到“烟雨柳江”画意。

  古藉上记载,柳江古镇建于南宋十年,距今800多年历史。古镇背靠峨眉、瓦屋仙山,侯家山、玉屏山拱卫左右,杨村河、花溪河拥镇而过,向北流向美丽富饶的锦绣花溪坝。

  而现而今的柳江,依然亦如一位丰姿绰约的村姑,亭亭玉立在那花溪河畔,那川西风情吊脚楼、中西合璧曾家园、访古寻悠水码头、亲水临河古栈道、百年民居汇老街,还有圣母山碑林、世界第一大睡观音、一百多棵千年古树的特色景观,就如亭亭玉立的村姑衣着上的美丽图案。

  那花溪河杨村河旁边裸露着身体的木板房吊脚楼,依着红砂石头砌成的墙体生长而成根枝盘错的黄葛古树,木板房半边街的尽头,连接着一条石板长街,即便是不着一字,也犹如此时依然在无声胜有声地叙述古镇街道的沧桑和古朴。

  在柳江桥上游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绿树掩映处隐隐有民居,颇有诗情画意。记得一九九一年那年我和一起去搞“社教”的同事去岛上时,还看到过一根整块石头雕刻的石柱,高约三米多。石柱上凿刻有三五百个文字,从凿刻的文字中可以得知那石柱立于一九三五年的三四月份。因为那些凿刻的文字是记载红军长征时一支队伍途径柳江,与当地的民团发生激战,牺牲了十多位红军战士的过程。

  后来在相隔十多年后的二零零六年左右,我曾经再到岛上去想寻看一下那根石柱时,却没有再见那根石住,询问朋友一打听,说是已不知道了去向。作为历史物件,我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柳江古镇是南游瓦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必经之地,森林公园景区之一的玉屏山森林度假村就在古镇不远的一处深林里。瓦屋山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桌山之一,且名列第二。

  秀丽的山峦山清水秀,有数万亩人工林和天然林,珍稀古树参天蔽日(仅橄榄、麻柳、千丈、银杏、黄桷兰、黄角树等挂牌保护的就有108株)。艳丽夺目的杜鹃花品种多达四五十种。每年的五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林区中的湖泊、山溪、瀑布、飞禽走兽,都能给人以自然的野趣,使人返朴归真,净化心灵。

  据说在明朝那些年里,瓦屋山还是道教圣地,山中的道观香火十分旺盛,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只是后来因战事不断而日渐衰败,到了清朝末,就近凋零了。

  春光明媚之时,进入古镇,举目望去,但见百花争艶,古木参天,古屋辉映,石径蜿蜒,双江环绕,铁索横空,石桥飞流,古树荫江,古庙生香,旧园新色,白鹭翔集,雄鹰盘旋,真的是让人心旷神怡……

  柳江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和积累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生长在那红砂石墙体和花溪河两旁的许多巨大的黄葛、麻柳古树一样,记载和传承了柳江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如今的柳江古镇。

  而作为“柳江古镇”这个四个字的身后,许多的人文典故,不就像古镇上那棵有着200年树龄的黄桷兰,以及黄桷兰高达数十米的枝繁叶茂一般,散发出袭人的花香,让人闻之无不啧啧称奇吗?

  我想,是的!柳江古镇,是一个有着美丽的传说,她精美故事,会唱歌!
赞(7)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