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的痴呆母亲

时间:2022/6/23 作者: 一凡 热度: 89172
  母亲去乡下有一个多月了。

  不知怎么,最近我越发思念母亲。希望他来到我的身边,住在我家里,尽管九十多岁的母亲已是痴呆人,与一岁小孩差不多。我总感觉,有她在,能给我增添许多乐趣。痴呆母亲的言谈举止,常常逗我想发笑,有时还笑出了眼泪。母亲在,我感觉好开心。这也许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看到我们能说话走路时,都会很开心一样。有时母亲顽皮时骂我,轻轻地打我几下,我也会看着她笑好一阵子。我买了几个玩具给她玩,她很喜欢。母亲不在的日子真的有点不习惯。

  母亲是一个劳碌的命,两岁时没了父亲,被送到我的父亲家里抚养做童养媳,十八岁那年与父亲结的婚。一生中生有八女二男。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人多劳少,又加上女孩子工分低,家里总是年年超支,欠钱缺粮。

  那个年代生产队是按月分粮,规定一个日子,全队人挑着箩筐来排队称谷,把一个月的稻谷分回家。按工分分粮,工分多,分得分;工分少,分得少。

  几乎每个月,还不到分粮的日子,我家就没米下锅了。都是在长身体的孩子,肚子里又没有什么油水,特别能吃,特别饿得快。

  有一次,母亲去找队里干部求情,想借一担谷。

  干部第一句话就是:“这么快?还没到分谷的日子。”

  把母亲说得眼泪直流。

  母亲强含着泪水,乞求村里干部才答应借一百斤谷子给母亲。

  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忠厚老实的农民,只上了一年私塾,教他说也说不出几句话来的人。家里有什么事情都是母亲出面。母亲是那种能做又能说,不怕天不怕地的村妇。在村里常常会得罪一些干部。所以她去找村委会的人借粮食,没有好脸色看。

  还有另一个原因,也是家里实在太穷了,没人看得起。

  曾经,有人对我父亲这样说过:“翻起脚板看看,是谁养活了你家的人?”

  那意思是说,我家人多,小孩子多,女孩子多,不会犂田耙田,不懂育秧治虫的技术,全都是靠别人。好像我家人是吃了别人的闲饭。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我的母亲每天做饭都要精打细算。一天煮几升米,才能勉强吃到分粮的日子。不够的话,只能用其他的来凑合,像现在难以见到的用来喂猪的大白菜、甜菜和薯渣子,成了我家那个年代的主食。

  每到中午饭,母亲都用一个几乎有脸盆那么大的“广八”,就是棕色的那一种瓦盆,煮一大锅白菜或甜菜端到桌上,每人盛一小碗米饭,靠吃菜吃饱。到了晚餐就只剩下一两碗米饭了,母亲只有煮“蓑衣饭"做晚餐了。名为“蓑衣饭”,也就是先把一锅青菜煮熟,然后把饭倒入锅中,加点盐。

  有时候就是把米磨成粉,加到菜里,加水一起煮。跟粥差不多。家乡的土话就是说“捞光”吃。

  记得小时候的晚餐,几乎是这样吃的。

  要是谁中餐多吃了一碗饭,到晚餐饭就更少了,下午再饿,也不准吃饭“打岸河”的。如果家里有薯皮,瓜皮(红薯蒸熟晒干制成的),这些东西是可以吃的。至于水果,饼干,牛奶等这些零食,普通乡下人见都没见过。

  一天下午,九岁的弟弟盛了一小碗米饭,没有菜,躲在灶屋后门边,大口大口的吃。一个邻居大嫂路过时看见了,笑着小声喊:“嗯来!偷饭吃,我要告诉你妈妈。”

  这件事,弟弟长大后,邻居大嫂还常常逗他乐。

  后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弟弟也成了老板,他的儿女们也个个优秀,不再像他的父辈们那样过日子了。

  那些年,母亲也许没有一餐吃饱的。总是最后一个来吃饭,孩子们吃饭了,她还在做家务事。

  但他要变着法子,让儿女们吃饱。

  记得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给我讲母亲削红薯蒂子的故事。

  那时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看大姐总是刚吃完饭不久,就喊肚子痛了,饿了。母亲就会很难过。

  没有法子,在一天夜里,母亲提着马灯和竹篮,去村后面的一间专用来丢烂红薯的破屋里,去削取那点尚未烂完的薯蒂子。

  那是一间没有门的红砖黑瓦的房子。很矮,没有二楼,平时很少人到那里去。直到夜深要睡觉的时候,家里人没看到母亲的身影,都着急寻找。猜想母亲,是不是因为生活艰难,丢下一家子人去寻短见了。找遍了全村及村子门口的水井和池塘,最后在那间红色的破房子里找到了母亲。篮子里,放了半篮红薯蒂子。

  后来,改革开放了,感谢党,感谢邓小平,我们老百姓不愁没饭吃了。每看到孩子们不小心掉了饭粒或者浪费粮食,我的父亲,总要重复母亲削红薯蒂子的故事。

  一生苦命的母亲,饿怕了。如今得了痴呆症,洗澡吃饭都需要人伺候。但她却总是记得,把自己喜欢吃的面包、牛奶等零食藏到他放衣服的袋子里,尽管我们告诉,不用担心,没有人和她来抢,吃完了再买。

  九十五岁的母亲,活成了小孩,我也希望他再活一百年。

  2022年6月223日。
赞(17)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