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到宿迁工作,当地的一位朋友请我品尝宿迁猪头肉,朋友介绍,200多年前,乾隆皇帝下江南曾路经宿迁,品尝后大为赞赏而出名。因烹饪猪头肉的厨师黄德乳名大狗,故美曰其名黄狗猪头肉。品尝后,果然名不虚传,肉烂、味香、色美,且肥而不腻。此时我想到,原来泗洪猪头肉的源头来自宿迁。
2010年,我阅读《金瓶梅》后,发现1000多年前,宋人宋惠莲猪头肉的烹饪方法与黄狗猪头肉做法大致相同。宋惠莲“用一根长柴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伴着停当,上下锡箍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的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得到李瓶儿、潘金莲和孟玉楼等娘们夸赞,宋惠莲炫耀地说:“小的自知娘们吃不得盐,没曾好生加酱……”由此我想到,宿迁猪头肉至少源于宋代。
2015年,我参加《宿迁市志》编纂工作,参于运河流域风土人情,名胜古迹,餐饮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考察,后来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扬州、淮安、高邮、宝应、乃至临清等地也都有相同烹饪猪头肉的方法。可见运河沿线城市烹饪猪头肉的方法大致相同,进而分析,宿迁黄狗猪头肉在空间上,来源于运河流域餐饮文化。
既然是运河流域餐饮文化的产物,为什么唯独宿迁黄狗猪头肉,大名远扬,是烹饪技术特别高超,还是佐料特别?都不是。主要是乾隆皇帝品尝了,并给予称赞。皇帝一言九鼎,于是全国闻名。当年,如果乾隆品尝王姓、李姓、张姓厨师的猪头肉,那也许就是王记、李记、张记猪头肉出名了。如果宋徽宗品尝了宋惠莲烹饪的猪头肉,说不定惠莲猪头肉早已名扬天下了(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如今,商家林立,各种名吃、茗茶、名菜、名酒等商品琳琅满目,商家不愁商品的货源,愁的是如何将商品卖出去,我想名人效应可以给我们启迪。
赞(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