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明时节话情怀

时间:2022/3/27 作者: 老痞童 热度: 65715
  举步走进清明节,一种抚今追惜的思绪,猛然在脑海中滋生蔓延,是感恩或感激?是怀念或憧憬?茫然困惑,厘不清,也廓不明。也许清明是故人和今人的交汇点,是情怀的纽带,传承弘扬情怀的的摇篮。

  从字面而言,清明是一种品质,廉洁清明是从政为官者的情怀。从天文历法而言,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是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耕作情怀。清明是一个节日,这是追思感念,寻根问祖的情怀。

  史书里说,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曾是皇帝独享的情怀,或许他不允许分享这清明时节的情思?可是到了晋代,当晋国公子重耳下旨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内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旨在纪念为之“割股奉肉的介之推”。或许,清明节真的与介子推无关?隋唐以后,青青的柳枝便拂去“寒食节”的哀思,香火纸鸢,反而让“清明节”承载了一场全民祭奠的盛典,在那纷纷的细雨中,潮湿的道路上,唐代诗人杜牧着一袭素袍,骑一匹跛脚的驴,吟唱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诗篇,把虔诚的祭奠之情渲染到了极致。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域或人文的差异,清明节形成了许多丰富有趣的习俗活动。节日既有祭扫坟墓,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例如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文娱活动,但主题还是祭奠。其实,清明是一种情怀,一种国家、民族的精神文化情怀,也是一种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弘扬。正因如此,从公元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这一民俗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正式作为中国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节假日。于是,清明节从民间的“私祭”升华成国家“公祭”。

  无论是陕西黄帝陵的“公祭轩辕皇帝的典礼”。还是河南新郑皇帝故里的拜祖盛典、抛开“皇帝出生地之争”的经济利益,剩下的都是根植文化和道德传统的情怀“同根同祖同为炎黄子孙,同心同愿膜拜炎黄始祖”。是的,一个民族的让人同感,是建立在积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名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如今,人们祭拜皇帝,他人文始祖、勤劳勇敢;祭拜炎帝,他尝遍百草,创立农耕文化;祭拜帝尧,他禅让,大公无私,废除一家天下;祭拜大禹,他率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清明的公祭是炎黄子孙的民族情怀。

  清明,万物生长皆此时,苍松翠柏环英烈,人们在铭刻着“人们英雄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默哀献花,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油然而生。无论是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还是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大批革命英烈为之前赴后继,不懈追求,流血牺牲书写着自己的情怀,是你们的脚印为人们踏出了道路,是你们用鲜血染红了人们的幸福,是你们的情怀引领了人们的民族,是你们用生命奠基了中华的前途,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清明,人们凝望着鸭绿江、红河对岸,遥祭长眠异国他乡的保家卫国的英魂;清明,人们在南京“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前深鞠一躬,勿忘国耻;清明,人们献一束鲜花在汶川大地震废墟遗址上,悼念罹难者,多难兴邦……清明的缅怀追忆,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一种振奋向上的情怀。

  血浓于水,亲情之爱让人们的手同携、身相依、心相连,行相随。理所当然,亲人永逝的时候,人们的爱也会随著他们的渐行渐远的身影而入去,为他们作一盏引路的明灯。所以,不管逝人如何,人们这些生人都会在清明这个特定的日子里,年复一年,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来到亲人的坟前,燃上香烛纸钱,奉上瓜果祭品,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并在内心深处道一声:您在天堂还好吗?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样做的,没有人问过为什么,似乎乎只这样做,才能让逝者温暖安息,生者坦然踏实,对得起列祖列宗,或许这就是清明节的家族和家庭情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牛皆有舔犊之情,小羊跪奶之恩,何况人呼?从古至今,情感都是社会生活的纽带,情怀总在关乎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试想一个不念亲情的人,友情可靠吗?一个没有爱心与情怀的人,能有社会责任担当吗?愿清明长青,愿情怀无限,愿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