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时代的大学生

时间:2022/2/21 作者: 南山2020 热度: 98951
  时光飞逝,日月无情,一眨眼的功夫,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生活总是以珣丽多彩的变化,給表面平静刻板的日子,带来为之振奋的新內容,并且保持日新月异的节奏。

  在1978年5、6月份,全国开展了真理问题的大 讨论,在各个高校中反应非常热烈,我们学校一连开了几次会,很多同学也写了文章,支持这场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不想在政治层面倾注过多的热情。我知道,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中国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邓小平拔正了中国的航船,党领导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是邓小平改变了我的命运,是党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这个年过三十的人能够在大学里得到深造。我决心在大学里保持不断前行的初心,珍惜时光,增长教书育人的本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学习机会来得太不容易,77、78级的同学对学习专业知识格外用功,成为全校学生的表率。大家起早摸黑,加班加点,争分夺秒,刻苦学习。天不亮,就有很多同学起床了,读拼音,背单词,学校里一片读书声。晚上十一点多了,还有很多同学在教室里看书,写论文。星期天,在图书倌和阅览室里都挤满了人,很多同学在查找资料,翻阅报刊------同学们从来不会慢条斯理地打发时光,也不会哈兮连天地迎接晨光,也不会无所事事地十点上床,大家对读书都有一种久旱逢甘露,如饥似渴的感觉。

  在课堂上,由于高校师资缺乏,给我们上课的有一些是刚从大学里毕业出来的新教师,他们年轻,总体素质较差,课堂教学远不尽人意,我们未能从他们那里获得较为满意的知识。课内不足课外补,下课后或是放假时间,我便往图书馆里跑,往阅览室里走,尽可能多一些阅览各类知识,千方百计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海师图书馆很大,里面的藏书多,在文革中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图书资料损失不大。

  当时师专的校长是李光邦,是我的同乡,他的夫人恰好是图书馆的管理员,给我开了绿灯,让我随意翻阅图书馆里的图书杂志。下午没有上课,是学生的自习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连刮风下雨也不断间。在这里,我尽情地吸吮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营养,撅取我最需要的知识,我一边阅览,一边作记录,不到一个学期,我的记录本就写满了几大本。在三年的读书生活中,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开拓了广阔的知识空间。可以说,我相当大的一部分知识,是从图书馆和阅览室里获得的。

  在当民师的时候,按本地人的习惯,我上课时大抵用海南话讲课,一来用海南话交流有一种亲切感,有人情味,二来是本人普通话还不过关,讲普通话往往带有海南话的口音。来到师专以后,我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能力。教我汉语拼音的是李召老师,他是北方人,讲一口非常纯正的普通话。上课时,我特别注意他讲话时的口形和音调,下课后,我按照他的口形和音调来朗读课文。我买了一个小型收音机【那时还没有录音机】,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目的是学习广播员的普通话朗读,随时纠正自己的语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的汉语拼音大大提高,学讲普通话也越来越标准。

  在长期的学生生涯中,我接触过不少的老师,有些老师我永生难忘。小学和中学的老师记忆得特别清楚,因为我同他们相处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人数不多,一个年级就那么几个老师。大学则不然,一个学期就有十多个二十个老师来教我们,有时一个课目都由几个老师来授课,他们上了几天课以后,就突然没了踪影,几个月甚至很长的时间都没见过一次面。况且,大学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比较特殊,有一定的距离,不象中小学老师那样,跟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

  尽管这样,在大学中,还是有几个老师,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教我【古代汉语】的钟老师,是个老教授,在我的记忆中,他个子很高,背有点驼,穿戴非常整齐,苍白的脸上总是堆满笑容。他是研究古汉语的专家,著作很多。他博学多才,教态甚佳,很受学生的欢迎。只要是上他的课,同学们就早早的坐在教室里等待,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上课语言简洁、朴实,讲话从来不拖泥带水,语言表达严谨,板书整齐有序,精讲细析,通俗易懂。特别是对那些难懂的古文语句,钟老师则采用了加线分析的方法,主谓分明,语意一目了然。

  迎着初升的太阳,迈着坚定的步伐,是年九月,又有近四十万大学生加入了这一光荣而骄傲的行列。

  至此,在共和国的词典上,为这一独特的群体增添了一个崭新的特有名词:77级、78级。
赞(2)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