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荷花泡子(回忆录)

时间:2025/9/1 作者: 宋家园 热度: 286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荷花泡子,让我至今难忘,然而,严格地讲,那并不是我真正的家乡,但我视她为家乡。

  我家是山东根,父辈闯关东到了东北,我是在鞍山市生的,那地方叫“新华楼”。

  关于“新华楼”,也似需简要交代一下,我的出生地嘛。

  在小日本侵华时,他们在鞍山市铁西区建有很多二层楼,是日本人集中的专门住宅区之一,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日本人都跑了,这些楼就空了下来,有很多中国人困难得没有房子住呀,就有一些人搬了进去,我家也就是这样搬进去的。

  我家为什么能够搬进去?因为鞍钢所在的厂址在日本侵华时就存在,小日本在那里建了一个很大的钢铁厂,叫昭和制钢所,我父亲当时就在那里打工,日本人跑了,昭和制钢所当然就黄了,在那里打工的中国人就失业了,但最早知道“新华楼”空了下来,我父亲等一些打工者正好没有房子住,就有很多人搬了进去。

  小日本投降至建国前,共产党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在当地是拉锯式作战和占领的,后来,共产党的军队终于取得了全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当地的老百姓就高兴地把这些楼叫做“新华楼”了,在1950年,我就是在那里生的。

  建国后,我们国家把昭和制钢所改建叫鞍钢,我父亲就成了鞍钢工人。当年,鞍钢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公司,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如在鞍山市郊灵山地区又建了几个分厂,我父亲也被调到分厂工作,为方便工人上下班,还在灵山地区新建了一些三层楼,我家就从“新华楼”搬到了灵山新楼。

  去灵山分厂刚开始谁也不愿意去,因为离市中心很远,那时候还没有市内通市郊的公交车,市内的工人们去上班,得在市内坐两站火车,到灵山站下,还得走半小时才能到分厂,所以被调到分厂工作的工人们,最后不得不搬到了灵山新楼住。从灵山新楼去上班,骑自行车10多分钟就到了。而对我父亲来讲,1950年就是中层干部了,不得不最早带头去了,当时是1957年。

  1958年我虚岁8岁,我母亲领我去灵山小学报名上学,可学校不收,说我生日是下半年的,要是上半年的才能收。为什么那时候控制小孩过早上学?因为解放前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般都上不起学,解放后都去上学了,学校就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建新学校,但毕竟有个逐渐解决的过程,学校还不能很快地都建起来嘛,所以,还是控制小孩过早上学,后来当然建了很多新学校,对小孩过早上学就不控制了。

  如在1958年,灵山小学也是后建的,灵山地区就这么一个小学,后来灵山地区共建了5个小学,灵山小学改为北灵山小学了,初中、高中和相当于大学的学校也建了一些。 为什么灵山地区这么兴旺?跟灵山地区的工业大建设有关。如在这里先后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钢绳制造厂、全国最大的无缝钢管制造厂、全国最大的宽厚板制造厂、分在市郊建了五栋楼。

  故事很多,以后慢慢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