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山东根,父辈闯关东到了东北,我是在鞍山市生的,那地方叫“新华楼”。
关于“新华楼”,也似需简要交代一下,我的出生地嘛。
在小日本侵华时,他们在鞍山市铁西区建有很多二层楼,是日本人集中的专门住宅区之一。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日本人都跑了,这些楼就空了下来,有很多中国人困难得没有房子住呀,就有一些人搬了进去,我家也就是这样搬进去的。
我家为什么能够搬进去?因为鞍钢所在的厂址在日本侵华时就存在,小日本在那里建了一个很大的钢铁厂,叫昭和制钢所,我父亲当时就在那里打工,日本人跑了,昭和制钢所当然就黄了,在那里打工的中国人就失业了,但最早知道“新华楼”空了下来,我父亲等一些打工者正好没有房子住,就有很多人搬了进去。
小日本投降至建国前,共产党的军队和国民党的军队,在当地是拉锯式作战和占领的,后来,共产党的军队终于取得了全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当地的老百姓就高兴地把这些楼叫做“新华楼”了,在1950年,我就是在那里生的。
建国后,我们国家把昭和制钢所改建叫鞍钢,我父亲就成了鞍钢工人。当年,鞍钢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公司,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如在鞍山市郊灵山地区又建了几个分厂,我父亲也被调到分厂工作,为方便工人上下班,还在灵山地区新建了一些三层楼,我家就从“新华楼”搬到了灵山新楼。
去灵山分厂刚开始谁也不愿意去,因为离市中心很远,那时候还没有市内通市郊的公交车,市内的工人们去上班,得在市内坐两站火车,到灵山站下,还得走半小时才能到分厂,所以被调到分厂工作的工人们,最后不得不搬到了灵山新楼住。从灵山新楼去上班,骑自行车10多分钟就到了。而对我父亲来讲,1950年就是中层干部了,不得不最早带头去了,当时是1957年。
1958年我虚岁8岁,我母亲领我去灵山小学报名上学,可学校不收,说我生日是下半年的,要是上半年的才能收。为什么那时候控制小孩过早上学?因为解放前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一般都上不起学,解放后都去上学了,学校就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建新学校,但毕竟有个逐渐解决的过程,学校还不能很快地都建起来嘛,所以,还是控制小孩过早上学,后来当然建了很多新学校,对小孩过早上学就不控制了。
如在1958年,灵山小学也是后建的,灵山地区就这么一个小学,后来灵山地区共建了5个小学,灵山小学改为北灵山小学了,初中、高中和相当于大学的学校也建了一些。
为什么灵山地区这么兴旺?跟灵山地区的工业大建设有关。如在这里先后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钢绳制造厂、全国最大的无缝钢管制造厂、全国最大的宽厚板制造厂,等等全国最大的工厂,包括后建的我家搬进去的五栋楼,为什么着重说说五栋楼?因为当时那是最大的住宅区了。
有趣的事情有很多,说不过来,只说说荷花泡子吧。
灵山在以前虽然也是市郊,却有着广阔的农村天地,如有一个小湖在其中,足有10个篮球场那么大,附近没有人家。后来,有人在湖边建房子了,慢慢的,形成了一个村子,叫侯家屯,因为他们看中了荷花泡子是个宝地。
荷花泡子不能不是个宝地,整个湖里全长着茂密的荷花,特别在大夏天,你们就看吧,整个湖面上全是鲜妍的荷花。
只是有荷花吗?当然不是,有各种鱼在湖里翻滚,为什么有人在湖边建房子?看中了湖里的鱼也是原因之一。后来,后来的人们就开始建船撑船去湖里网鱼抓鱼了。
灵山建了很多工厂后,一切就开始变了。
鞍山到辽阳的交通,不光是有铁路交通,也有公路交通,就是东北最大的长大线,把农村天地切为两半,东面是辽阳县农村天地,西面是鞍山市郊天地,不但有工厂职工住宅,也有纯农村天地,侯家屯就属于纯农村。
基本情况介绍完了,还是主要说说荷花泡子吧。我1958年上的小学,1966年初中二年,开始“文革”,1968年作为知青下乡,这段时间离不开荷花泡子的陪伴,如在小学和初中时,没少在荷花泡子开运动会。
如夏天在荷花泡子里比赛游泳,冬天比赛滑冰。
故事很多,以后慢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