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元宵节期间,家乡舞板龙灯的习俗非常普遍盛行。它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特色,材料提供和制作全部由村民、能工巧匠们自行完成,舞龙时也由村民们进行。
记得在离春节前几个月,甚至更早的夏天,他们就开始在祠堂制作板龙灯了。其中龙板很关键,像一条龙的骨架,如一条一米多长去掉脚的木板凳;头尾各有一个洞孔,用于插入木楔,牢固而滑动地与各龙板连缀,且龙板下方也有两根下垂的手柄。而“龙头”是用一根木柄擎着,可以灵活挥舞。再用竹篾编织成龙头、龙身、龙尾的轮廓;龙身的形状像倒着的U符号。“龙腹”中的每节上要按上数个蜡烛台。之后,在上面糊上宣纸。干燥了以后,给龙头、龙身、龙尾绘画红绿相间的龙鳞,最后给龙头点上“龙睛”。还要制作像皮球大少的龙珠,是用竹篾编织成的圆球,糊上宣纸,涂上红色,再将其按在木叉U型的头部上。
那时我经常会跑到祠堂看他们制作。每天要参加生产队劳动,这么长的板龙灯,他们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真是倾注了不少心血!
一般村里制作七八十条(节)龙板的板龙灯,相当于近百米长度,也可以更多;有些地方制作了一百多条,甚至二百多条(节)长的板龙灯。一条龙板就需要一个村民扛着舞。制作好板龙灯后,晚上晒谷场试舞时,只要点上了蜡烛,舞动起来,一条龙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便呼之欲出。
村子里还组建了舞龙队,队员为青壮年的村民。元宵节期间,会赴各村,城镇单位、工厂舞板龙灯(盘龙灯)。舞之前要有人去放帖,意思是先与人谈妥或告知。
我没有跟随他们看过,不知道舞龙队在那些单位工厂如何舞板龙灯而博得市民的喜爱,但知道他们收到了不少红包,美滋滋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大概“盘龙灯”收红包构不成“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的“罪行”吧,另一方面平时村民的微博收入,只是靠务农、饲养畜禽而获得。所以,村民们特别珍惜每年这样的机会,在文化娱乐的同时,也会乐此不疲地赴这些地方舞板龙灯,收红包,增加家庭收入。
当然自己的村子,板龙灯肯定要舞的。夜幕降临,锣鼓的锵咚锵咚声,长号的“翱翱翱”声,此起彼伏。这一米多长的长号,吹奏出来的声音浑厚奔放。人员到齐后,舞龙队敲着锣鼓,吹着长号,龙珠引路,板龙灯浩浩荡荡,挨家挨户地“游”了过去。到来之时,各户也会燃起“噼噼啪啪”连串和“呯——啪”的双响鞭炮来迎接。如果房子的中堂宽敞,就进去“游”一圈出来,如果逼仄,龙头就在家门口跃越晃动一番。龙是吉祥物,据说板龙灯到此一“游”,会给家庭带来图腾好运、幸福吉祥等。
最后,舞龙队把板龙灯拉到了广场(晒谷场)舞,这是最精彩的部分。队员们并没有什么专业舞龙技艺,都是业余的,只是舞龙队长和几个年长的村民从祖辈那里传承了一些舞龙知识,而舞龙队只要队员们有力气、能扛着龙板奔跑就行。随着舞龙队长喊开始,长号吹响,锣鼓声像小雨点似徐缓,队员们便开始行走,板龙灯就“活”了起来。听从队长的安排布阵,舞动的板龙灯,火光闪烁,在广场中心一时向内一时向外,龙头腾跃,龙尾摇摆,龙身时而弯曲时而竖直。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声像暴风骤雨般激越,长号也不时昂起头颅,吹响奔放的“翱翱翱……”声,催“龙”奋进。他们把“龙”舞得栩栩如生,舞出了各种姿态,如围着龙头缠绕的,又散开像呼啦圈似的,又像一条直线似的……围观的小伙子们还用鞭炮炸板龙灯,队员们为了躲避,因而板龙灯被舞得更加飞快疯狂。近处看,黯淡的灯光下,满头大汗的队员们气喘吁吁地奔跑着。舞了几个回合后,舞龙队员们便休息一会儿,并纷纷在“龙腹”里换上蜡烛,紧接着又开始舞了。
站在高处远看,仿佛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翻江倒海,气吞山河。锣鼓声、鞭炮声、长号声,人声鼎沸,让寂静的山村成了狂欢夜。
舞板龙灯是壮美的,而舞采茶灯则是优美抒情的。元宵节期间,我村不仅有舞板龙灯,还有舞采茶灯的活动,这是来之于外县的采茶灯队,翻山越岭而来,因为我村毗邻于与外县的交界处。来舞之前,同样有人先提着灯笼来放帖子。采茶灯为六边的长方形,上面画有花鸟图案,上方沿口向外凸出,中间是灯,做工较为精致。队伍里配有胡琴和笛子乐器。正月里,如果说某一个晚上要到我村每家舞采茶灯时,那我家就早早做好了准备,整理杂物,腾出大堂。
随着悠扬的胡琴和笛子声传来,自远而近,还有十多位像戏曲花旦那样打扮的姑娘,手持采茶灯,也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在大堂,她们在悠扬动听的胡琴和笛子声中,舞起优美的采茶灯,唱起婉转的歌儿,跳起舞。说跳舞,其实就是几个来回旋转和几个一蹲一站直动作等。但感觉整个灯舞过程风格清纯、自然甜美,仿佛飘来一缕清新的茶香。
期间,母亲在桌子上摆出一碟碟年前制作的芝麻米糖、番薯丝糖,花生瓜子,还沏了一杯杯糖水。等灯舞结束,就叫他们品尝。接着,父母就把人民币用红纸包给他们。然后灯舞队在一声声祝福中告别我了家,又拉着胡琴,吹着笛子,去下一位村民家中舞采茶灯了。
就这样我村板龙灯到外村、城镇单位、工厂舞,而外面的采茶灯来我村舞,因而形成了互动,丰富了元宵节期间的文化娱乐生活。而我们这些小孩在村里屁颠屁颠地跟着这些队伍后面跑来跑去,沉浸在这热闹而丰富的乐趣之中。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夜,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各地方在这一天历来有吃汤圆、舞龙灯、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
说起赏花灯,让我想起婉约的《青玉案·元夕》宋词。上阙写元宵花灯会的空前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下阙写赏灯游人的情状神态,以及不经意间遇到意中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直被人传诵。他,古时也包括“她”。而这句词张力十足,对此曾有多种解读,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来填充。
这两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当地没有搞舞板龙灯、赏花灯、猜灯谜等集聚性活动,真所谓年俗要随“疫”而变,随“时”而变。等疫情的阴霾散去后,元宵节时我们再去参加看舞板龙灯、赏花灯等活动吧。
赞(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