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母亲打来电话,提醒我不要忘了买几副对联回去,在乡下老屋的门上贴。又到了一年一度写或买春联的时候了,这让我忆起贴楹联的往事……
小时候,大年三十,父亲会叫在村里会写毛笔字的文化人帮我家写春联。到村代销店买来红纸、瓶装墨汁、毛笔等,有时墨汁是用我读书时用的砚台进行现磨的。父母把家里的方桌整理出来,并抬到光线明亮的门前位置。文化人在桌子上用剪刀或菜刀,“沙沙”地裁剪一张张红纸,接着手握毛笔,蘸了蘸墨汁,就开始挥毫书写了。我站在桌子跟前,双手捧着正在写的条幅春联首部,帮着他向前拖动,鲜艳艳的红纸映红了我稚嫩的脸庞。写好一副对联后,就要将其摊放在地上晾干墨迹,一时间,地上像铺了一层鲜艳的红地毯……
那时,我家不像现在只是在前后门上贴春联,还需要在中堂六根房柱、高堂之上贴,在猪牛栏上贴“六畜兴旺”的词语,在楼上仓廪上贴上“五谷丰登”,在衣柜上贴上“丰衣足食”,甚至母亲在灶台、米缸边上也贴上红纸条。贴春联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背景,那时贴的春联更多的是,寄寓了老百姓对温饱生活的向往与祈盼。
屋内外贴上春联后,是像我穿上过年新衣裳的感觉。此时,乡村大地还呈现于灰色的冷色调之中,这让一抹抹红彤彤的春联更加醒目耀眼,不仅像绸缎铺挂,还点缀了村庄。
那时农村娶亲嫁女办喜事时,家门上都要粘贴对联,喜庆洋洋、热热闹闹的。村中哪家门上贴着红红对联,人们就知道这家人正在办喜事。此对联是这家人叫在村子里能写写毛笔字的文化人写的。当然,户主不会叫他白写,会送给他香烟等,还会叫他吃喜酒。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我觉得做一个文化人真好!只是轻轻松松写几个毛笔字,就有人送香烟给他,也有丰盛的喜酒好吃,对他们,我羡慕不已!
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寄住在城郊村的时候,为了贴补家用,工作之余也写过春联卖。当时我也购置了文房四宝,找来有关楹联词句的书籍,空余时在宣纸或旧报纸上不断练写毛笔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准备,就开始裁剪红纸,书写春联。然初写的春联字体很稚嫩,东倒西歪的,很不好看,但经过多学多练,真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终于所写的字体变得老练、美丽起来,变得有些像模像样了。临近春节时,我拎着旅行袋,到城郊各村庄售卖事先写好的春联。但我只写过这么一年的春联,就辍写了。我现在还记着当时的楹联词,例如: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万象更新;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喜迎新春;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吉星高照;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运滚滚来,万事如意,等等。
那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几乎都是手写的,印刷的还很少,包括城里。我单位邮电大楼位于市区那时最热闹、最繁华的府前街,腊八节后,大楼下周围,就有不少对联摊位摆了出来。
当地人说,到了农历廿八九便是日日集市日。府前街人山人海,街道仿佛被挤得水泄不通,当然写对联及买卖的场景,也颇为火爆。特别是大年三十,好像会写写毛笔字的人,也去府前寻一处街角,支起一张桌子写春联卖。一直持续到黄昏,甚至到吃年夜饭之前。常常,一些居民,看见邻居在贴春联时,才突然想起自家春联还没有买,因为置办年货给忙忘了,于是,临了临了跑到府前街购买春联。
大概数年后,商店里有了五花八门的印刷春联,也逐年丰富了起来。有花鸟图案的,有镀金字的,有镶金粉字的,有大有少的、有各种款式的……漂亮华丽,琳琅满目。
那时,乡下老屋贴春联时,有时对联由父亲买,或由我在大年三十回家过年时带回去。但父亲特别强调,叫我在买时要挑选词句好的、有意义的春联。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位对美好幸福生活充满希望、充满向往的人。
但在老屋贴春联时,我总是很随意,不太注意门框左右先后顺序贴,父亲和上辈人便说,上联要贴大手(右边),下联贴小手(左边),他们的贴法是很规范。但我时常会在父亲面前强调理由:从门外看,大手这边是右门框,贴上联,小手这边是左门框,贴下联;但从屋内看,不就是右门框变左边、左门框变右边了吗?贴福字,我也时常会顺着贴,父亲又说,要倒着贴,有倒着贴的典故。我又强调理由:福字已经贴在自家的门上了,难道“福”还不到吗?
三
多年前,看到我村一幢地房子的两扇门上分别贴着神荼和郁垒四个字,当时我对这几各字百思不得其解。经查阅资料后,才知道是远古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神荼和郁垒是一对兄弟,擅长捉鬼,若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兄弟俩便将其捆绑喂老虎。于是民间百姓尊兄弟俩为门神,将所绘的神荼和郁垒图像,或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贴在两扇门大门上,以驱邪降魔,护佑百姓的安宁。这好比那些恪尽职守的警察保安,守护着一方平安。
每当贴春联时先从门框上撕下一片片发黄的红纸,我便会想起王安石的七绝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爆竹声中,在春风吹拂下,人们品尝着屠苏美酒;初升的阳光里,千门万户在贴春联。王安石只截取百姓过春节的几个情景画面,通过白描手法,将元日喜庆洋洋的节日气氛渲染得十分浓厚,同时表达了他勇于改革创新的思想情感。
我想,读过《元日》这首古诗的人,在贴春联时说不定会联想到它,或许默念着“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呢。
春联词义通俗易懂,寻常百姓也看得懂,但表现形式又不失对仗工整。它增添了春节喜庆、吉祥的气氛,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心愿,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而且,有些春联意境深远,不乏文学艺术性,实为脍炙人口,惹人喜爱。
这些年来,在春节前夕,经常有各单位团体会献爱心,组织书法界人士及书法爱好者,在市区公共场所免费为市民挥毫泼墨,书写春联。
虽然商店有各种印刷的美丽镀金字春联卖,但我还是偏爱手写的春联,它有翰墨飘香的亲切感,有书法艺术性,以及真手迹。于是,我也会上前去,叫他们给我写几副春联。
四
二〇一四年父亲离开了我们。以后,每年的大年三十,我都要赶回去给母亲住的乡下老屋贴春联。如今只是把春联贴在老屋大门、后门上,如果晴天,门口露天门院的门框门楣也要贴。而这些地方就再不用贴了:如粮仓廪贴五谷丰登,衣柜贴丰衣足食,米缸、灶台贴红纸条。而我现在所选的春联更多的是,有关健康、平安、顺利、快乐喜庆等方面的内容。
每年家人各自忙于过年的事,而我负责贴春联。贴春联时,先把门框门楣上发了黄的旧春联一片片撕了下来,并清理干净纸屑。仿佛,我进入王安石所描写的换下旧桃符,又将换新桃的情景状态。
接着,在厨房红泥小火炉上燃起柴火,放上铁锅,放入面粉和水,用筷子在锅里一圈一圈旋转调面糊。
之后,我用棕毛刷子蘸一蘸调好的面糊,在春联背面上均匀地刷一层,也要在门框上刷。母亲又过来提醒我,说:“面糊要刷多一点,乡下风大,要贴牢。”她见门框上贴好的春联有些位置有空隙,就用手指将其按了按,春联便变得更加平实了。
大门门楣位置高,我要架着木梯上去贴,妻子在下面帮我扶牢梯子。由于门楣上的位置粗糙,就给它和横批均刷了一层面糊。
“这样贴,位置正了没有?”手提着横幅预贴时,我问站在门前的家人。
“要往左边一点。”
“那这样贴,正了没有?”
“太过啦,要往右边一点。”
“那么,这下,正了吗?”
“好了,好了,这下位置已经很正了。”
于是,我将横批按在门楣上,又轻轻地往它的左右抹了几下。此时,红纸横批,映红了有皱纹的额头。
贴好春联,我站在门口回望时,老屋犹如穿上节日盛装,同时浓浓辞旧迎新、喜庆吉祥的气氛也随之弥漫开来。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灿烂文明古国,传统精神文化博大精深,而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春联,每年我要将它贴下去。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