骢的老家在农村,而且骢还说他的家是在山区。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到附近的场镇去最近的都要走两三个小时。骢还经常给我说他的家里很穷,他是他姐姐养大的。因为父母在六零年过“粮食关”的时候,得了水肿病,没有熬过来就死了。
骢说的这话,我觉得是真的。因为营养不良的缘故导致骢的个儿很矮,只有一米五几的样子。
骢还说正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家里很穷,看到姐姐抚养自己很苦很累,所以在读书的时候非常刻苦发奋,高中毕业后考上了重庆的一所工科大学。
骢说当时自己考上了大学之后,这在他们家的那个地方引起了不少人的夸赞,说是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还考上了大学真是太不容易了,因此在全县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大学毕业后,骢说他满以为这下就好了,可以工作凭自己本事和专业干一番事业了。然而,恰恰是时不济我,还没有毕业就遇到了十年“浩劫”,更让骢不理解的是,自己毕业后的自竟然被安排到一个距离城市很远的大山深处的一个农场去,说是锻炼,可一干就是三年多。直到“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才结束了锻炼,到了市里一个搞工程的单位。
然而,虽然是在搞工程的单位,自己仍然没有搞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是被安排到保卫科搞政工,天天跟着科领导一起外出去搞政审调查,这一干就是八九年的时间,专业基本上都荒废和忘记完了。
就这样,骢在那个岗位上一直干到了八三年的时候,骢说他赶上了落时知识分子政策,这才调整到了专业对口的已经是市工程建设总公司的工程设计室,搞他自己在大学期间学的专业。
可是,然而,这时候骢的他,在学校里学的专业除了一些基本的知识之外,设计中需要的知识对他来说已经是非常的陌生和不懂了。
由于这样的原因,同时又考虑到他的学历的原因,组织上将骢调到了政府的一个服务和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部门工作。因为只有这样一来,对骢来说相对的还可以发挥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骢也很乐意到了新的单位去工作。
我认识骢的时候,骢已经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七八年了。给人的印象他是一个热心的人,很乐意给朋友帮忙和办事。
有一次我陪着县上一位已经退居二线的县领导和我们单位同样是退居二线的一位局领导,到市上去找骢,请他帮忙办理那个老领导的儿子工作调动的事。
骢听了情况介绍后二话不说,就答应帮忙。后来在骢的帮助之下,很快就办好了那件事情,骢的热情和办事效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来也是缘分,那件事一年以后,我又到了骢的一个科室在他的领导下工作。由此对骢的为人处事和工作方式方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并在一起工作了七八年的时间里,与骢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当然,在骢的领导下与骢一起工作的日子里,虽然我对骢在心里面一直非常的尊敬他,但是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办事风格,我也有一些看法和不能够苟同的认识。
因为骢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当时单位里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的同志不多,好一些同志要嘛就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不高的同志,要嘛就是后来参加了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补习,由组织上安排到党校或大专院校去脱产进修获得文凭的同志。所以,正二八经通过普通国民教育取得大学毕业证的同志是少之又少。
因此,在骢的眼里和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看不起没有经受过普通国民教育取得大学毕业资格的同事。
除此以外,还有骢对单位的一些其他人也有一些片面的认识,认为他们不熟悉地方工作,没有地方工作的经验和方法。因而,大凡是这些同事来我们科室里找骢商量事情,骢总是漫不经心地对待和处理。
由于这样,久而久之,骢就给大家造成了一个印象,说骢自视清高,把科室的工作当作是只有他自己的一个才能够干的人。虽然大家当面没有也不说骢什么,其实背地里都在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面前说骢的闲话。这样一来,在单位推荐后备干部和先进工作者者什么的事,骢基本上都不沾边。而骢好像也从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自顾自怜若无其事似的继续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处理与单位同志间的关系。
再就是在对前来办事的人,只要不是他和我的朋友或是熟人,骢都不会主动热情地去做,在办理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一点问题,他都不会去和放弃去给领导解释以及作说明情况的努力,因此给来办事的人留下了事难办话难说的印象。甚至还有些人觉得骢是不给好处不办事,多给好处就办好事的感觉。
在我的眼里,骢对工作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工作中需要发挥他的专业知识上,的确是表现出了他的特点与专长。
他能够熟记高校中设置的专业基本原则和要求,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与情况,一经过目就会熟记在心,并对其就业去向大都可以根据其专业做到学以致用地提出分配的建议意见,极少地出现差议和分配不恰当的问题发生。
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有经济头脑。在一九九三年的股票市场上,骢是我知道的当时市级部门和周围的人都没有认识到股票会带来好处,而能够把握机会的几个人之一。
我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少有的几个人中的一个,虽然由于没有本钱而失去了很多机会,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小收获。
我有时候想,在那场“浩劫”中,骢已经是大学生了,而且还是在“武斗”发生最厉害的重庆,可我知道在他的经历中,他从来没有在那场“浩劫”中参加和参与过任何活动,仅这一点就让我对骢刮目相看了。
骢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老贫农,用流行的话说骢也就是一个“根红苗正”的人。可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中,骢从来没有让自己的视角和眼光从“根红苗正”这个角度,去思考和判断看待一些问题。在对待个别的学生在学校里出现过一些偏差,档案中记载且骢只要看到本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骢总是从爱护人才的角度,尽可能充分照顾其所学的专业和特长,将他们安排到恰当的地方和单位。
骢常常对我说,这些人好多都是来自于一般老百姓的家庭,家里的人能够让他们读到大学毕业很不容易了,所以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照顾他们的专业和特点,也就是尽可能地在减少人才浪费,这使我从心里觉得骢是一个心地善良人品好的人。
骢是一个知识分子,我觉得在骢的身上虽然也体现出来人性中一些瑕疵,譬如说看人说话,把一些小便宜看得很重,不注意与单位的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与之相处等等。但是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以及在科室工作管理方面比较民主的行事风格,使我在工作中十分快乐和开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难以忘记的印象。
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让我多年以后只要回想到在骢的领导下工作中那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在骢手下工作中体验到的那种行事的民主的作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而领受到的那份愉悦,都让我有一种开心和幸福的感觉溢满心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