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说来听听

时间:2021/4/30 作者: 天涯若比邻 热度: 391514
  现在有的一些人提起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有很多的溢美之词。我不知道说这样话的人是不是当年真的是去当了知青,还是事情过了几十年后一些人在口头上说说笑话而已。

  于我而言,记得当年我和我周围的朋友们要去当上山下乡当知青以前,一个家庭里的一家人那种焦虑和不安的心情以及心态,真的是五味陈杂难以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因为我和我所接触到的朋友都是一般的百姓家庭,可能正是因为如此,这样的家庭最担心的不是家中的某一个人去当了知青会吃苦受累,而是作为平常的百姓人家,在心里面最为担心和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亦或是家里的某一个人去上山下乡当了知青以后,在全靠关系的情况之下,弄不好完全就会一辈子都不能够回城工作了。所以,不管是家里的某个人还是自己在要去当知青以前,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真是全家人的心情都是忐忑不安和顾虑重重的。

  因为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没有任何一点“关系”的我的披着“臭老九”身份当小学教师的母亲,每天都在掐指计算我就要下乡去当知青的时间。在那些日子里,母亲就像祥林嫂一样每天都在唠叨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关于我当了知青以后,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有机会回城参加工作。

  在我的记忆和印象中,我快要长到十六岁的那一年时间里,母亲的心里成天都是忧心忡忡担心和挂记着这件事的。

  而据我所知,基于这样的原因,一般的家庭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会千方百计想办法能够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当知青最好就不去。因此但凡是有一点办法,总是会去寻找理由托关系看能不下乡当知青就不下乡去。

  因为我从小就患有先天性的疝气病,十四岁的时候才去做了疝气修补术。为了不让我去当知青,母亲与我的一个舅舅在一起商量后,决定由我的舅舅带着我去当时的川医找到我父亲的堂妹也就是我姑姑,请她给我开具了一张手术后不能够做重体力劳动的病情证明。母亲看着我带回家的那张医院出具的证明,满脸都是一种充满了希望的表情,认为这下就可以让我“躲避”去当知青的命运了。

  有一天,母亲和我一起将医院出具的证明交到街上的“知青办”,找到“知青办”的主任办公室,在办公室我看到街上的“知青办”刘主任——一个坐在办公桌前的人,将母亲递上去的那张医院给我开具的病情证明,用两根手指轻轻的挾了起来,然后在母亲和我的面前轻轻的晃来晃去晃了两下,之后又看了我一眼,这才慢吞吞地对着我母亲和我吐出了一句话:“廖老师,我看你们一家人是真的想尽了一切办法躲避政策呀?!上山下乡这么大一个政策,你们拿着这‘二指’大的一个纸飞飞,就想让你的刘红娃不去当知青了?!我看你们是‘癞咯宝想吃天鹅肉’,想得美!”。停了一下后又说:“‘疝气’都叫病?我们乡下的人得这种叫‘气包’的病,几十岁的人都没有去做什么‘修补术’,还不是整天都在山上地头干活路,担一挑喊一担的不都是一样上好巴好的吗?!我劝你们不要去找一些借口,还是做好准备去当知青吧!”。

  离开“知青办”后,母亲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这疝气怎么就不是病呢?医院的证明上不是明明写着不适宜于重体力劳动吗?”。

  我无言地看着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母亲,心里也是说不出的一种滋味。

  现在回想起来,我想,如果当时知青下乡真的是像现在一些说的那样,是在“培养和锻炼造就”一代人,就像现在的组织部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和培养“后备干部”,那“知青办”的主任会用得着那样的脸色,那样的鄙视语句和那样的不屑一顾的语气来解释我应该而且必须去当知青吗?我想肯定是不会的!因为在“知青办”主任他的心中,之所以要求我必须下乡去当知青,其实在他的心里早就是心知肚明,那就是认为将我这样的人赶下乡去当知青,去,其实就是被“挨整”了。而不是让我这样的人能够得到一种他人得不到的“好处”和“便宜”而不去当知青。因此,在他的眼里,我这样的平民百姓家庭的人不应该有不去当知青这一类异想天开似的“想得美”,更不是让我去接受什么“培养和锻炼”。

  我想,倘若不是这样,街道“知青办”的刘主任他断然不会是用那样的口吻和态度来对待我和我的母亲了!

  到了乡下后,我们一个知青点一共有十多个知青。知青点与大队的茶场是一起的。平时在茶场劳动,到了农忙季节则都要回到自己的生产队抢种抢收。

  我们知青点的知青们在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每一个知青心里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巴不得自己哪一天能够参加工作。

  知青们成天互相谈说的都是听说谁谁谁有关系还不到两年就已经回城工作了,谁谁谁家又有关系又被保送去学校读书了。就连那些在开会时嘴上喊着“扎根农村一辈子”震天响口号的人,在私下里也全都是说的想早一点参加工作回城去的话。

  在我的理解看来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可能正是由于因为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不同的缘故,有特殊关系的人可以通过“走后门”,使得他们到农村去当了短时间知青后,可以早早地就回城参加了工作或读上了大学。事实上造成一种极不平等的现象,从而使大多数没有关系和背景的知青们心里很不满意和平衡,因而导致和加速了知青们都产生了急切地期盼自己能够早一点回城去参加工作想法。

  所以,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知青的内心深处根本没有也不是把自己下乡当知青作为是在经受培养和锻炼的对象,也从来没有从那个角度来看自己和思考问题。

  我认为,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当年上山下乡去当知青这件事,虽然主观意识上认为对去当知青是一种无可奈的事情,自己像被消除包袱做法一样下了乡。但是客观上确让人(包括我自己)在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性上受到了磨砺,更加拉近了我(包括当过知青的人)与农村里老百姓的情感,更加了解和懂得了农村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譬如我所在的生产队队长一家当年对我的关心关怀,特别是队长的老父老母展示出来的勤劳朴实和善良慈祥,都深深的永远地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且一直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让自己对后来的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珍惜。

  现如今,有的人把那个时候到农村去当知青,说成是对一代人的锻炼,还说从而因此培养和造就了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人,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虚无主义历史观的一种表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