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在我的记忆中,是一座小而精巧的乡场。
是乡场后,木板石板,在溪水上一搭而成的小桥。
是溪水边的两行柳荫,柳荫下的人家,人家边阡陌纵横的田园,田园上空翔飞的水鸟。
板桥,是廊檐老街,是街心沟槽流过的清水,是清水边熙熙攘攘的赶场人,是那摆放街边叫卖的绿茵茵的菜苗、时鲜的蔬菜、活蹦乱跳的鸡鸭,洁白清香的栀子花,还有那玛瑙似的樱桃。
少年时,来过一回板桥,它便在我心中住下不走了。
多年后,我都在期盼:
重游藏在这箕山脚下的烟雨江南,撑着油纸伞,踏着青石板,独自彳亍于廊檐老街,柳溪,小桥。
2
正当谷雨来临之际,随着单位一行人,我重游板桥的愿望实现了。
从永川城出发,上重庆三环高速,在三教路口下道,沿着一条康庄大道,还没有晃荡几下,板桥居然就到了。
想当年,到板桥,要翻山越岭,走乡间小路,小路,曲折而又漫长。
而今,走高速,要不到40分钟,不由得让人感叹:
时光真不会倒流,优雅古朴的板桥已然换了新妆。
跟着一行人,登上一座小丘,举眼一望,青山绿水,经过昨夜春雨的洗涤,娟然如拭,鲜妍清新。漫山遍野,一片片花椒林,绿莹莹的;已经谢了黄花的油菜,结满了菜籽,碧澄澄的;水边的李树、桃树、梨树,结出了果,青汩汩的;还有那秧田里的秧苗,迎风招摇,绿茵茵的。
有了新气象的板桥,让人心旷神怡。
3
兴冲冲来到水边,绿树苍翠葱茏,树下雕栏相望。
昔日的茅屋瓦舍,已不见了,靠山面水的已是红砖粉壁的小楼。
当地人说,他们家里已安装了天然气。
虽然不见了往日袅袅的炊烟,却多了生活便当的福祉。
又到溪水滩头,流水依旧潺潺,只不见了往昔水边的浣纱女。但两岸已添了新绿,流水间的跳蹬,琴键似的静默着,仿佛等待着游人,随时前去弹奏一首思乡曲。
一路风景的撩拨,人们沉不住气了,你一句,我一句,喋喋不休的议论起来:
“山清水秀吔,山清水秀!”
“风景,这边独好。”
“还是搬到农村来算了。”
4
来到山腰的一座工坊前,镇里专程接待我们的领导,热情的给我们介绍:这里是他们的千亩花椒基地,现在的工坊是加工干花椒的。不久,他们便要建造一座冻库,冷藏人们喜欢的鲜椒。那时,市场上,一年四季,便都可以买到麻纠纠的鲜花椒了。
耳朵听着介绍,我人仿佛已经嗅到了餐馆里、市场上飘出的鲜椒的香味了。
5
走进楼宇林立的新街,走过庭院式的小学、中学,悬挂着彩色泥鳅灯的廊檐老街便呈现在眼前。
老街整体上还是老样子,木架瓦盖的廊檐,依旧别出心裁的覆盖在街巷顶上,忠实的为当地居民遮风挡雨。时光给它雕刻了很多的沧桑,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风情。
在长达约1000米的老街,还保留着百年的铁匠铺、榨油房、酿酒坊、陶瓷作坊、缝纫铺等颇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作坊,还有邮电所、张王庙、禹王庙等建筑。这些老屋,已经十分古旧,如老人般的苍老,默默见证时空的沧桑,令人沉浸于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的情怀之中。
在这些老屋中,设有当地民俗民风馆、红色纪念馆、历史文化馆,自然这是我们此行的主要打卡地,尤其是红色纪念馆。
在民俗民风馆内,我们饶有兴趣的参观了泥鳅灯的展览,虽然只是照片,也足以令人感受到众人挥舞泥鳅灯载歌载舞,庆祝节日、表达自己生活幸福感的欢乐、壮观。
馆中设立的“新乡贤”榜,尤其引人注目,那上榜的37名新乡贤,个个事迹动人,诸如孝老爱亲、为乡民修路搭桥之类的故事,还没看完,便觉那醇美的乡风,扑面而来。
在历史文化馆,我们了解了板桥古镇300年来的辉煌历史,更意外的得知身为中共特工,为抗战胜利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爱国将军郭汝瑰,居然还出生于板桥古镇,颇让人赞叹,什么叫人杰地灵。
红色纪念馆,设于原中共地下党板桥特区委员会秘密所在地——原板桥邮电所内。
馆内展出了板桥地下党人开展秘密活动的事迹和战斗历程。
驻足在他们平凡如普通人的照片前,我不禁感受到,他们那平凡而又普通的眼神,仿佛是在告知我们:大众今天幸福的生活,便是他们当年呕心沥血的初心。
窗外,一川春色,如诗如画。
窗内,肃立在他们的照片前,我向他们报以由衷的敬佩!
6
美好的时光总是流逝得很快,又要和板桥说再见了。
回望郁郁葱葱的板桥,那一望的青山绿水,春意正浓。
什么时候还来这里?
或许,是端午。
那时,再来这里,摘鲜花椒,吃尖尖粽,喝盖碗茶,听讲先贤的故事,和乡亲们一起,玩五颜六色的泥鳅灯……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