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坐北朝南,西半边依次往南是自行车棚、公共厕所、自行车棚、食堂。东半边往南30米处,先是一排东西走向的宿舍和一个小卖铺。再往南是操场,操场的东半边仍旧是宿舍。据说这个单层的青瓦房宿舍,就是曾经金刚寺僧人的住处,古色古香的。住上我们这些学生后,里面摆满了上下铺,和洗漱用品。
这个校园内部的小店,我买的最多的就是冷饮。好像很少买过其他的东西,虽然它里面也是样样俱全,可我更喜欢走出校门,去街上买各种生活、学习所需。这也造就了我以后的性格。不喜欢和熟人做生意。凡是可以用钱解决的事,总是喜欢到陌生人那里去办。总觉得和熟人做买卖,拉不下脸谈价格、也不喜欢欠人情。
操场上的单杠、双杠,曾经让不少张扬的同学,出尽了风头,摔尽了跟头。那个高高的秋千,更是捕获了不少女生的青睐。直到有一天,一个漂亮的女生,被高高的秋千甩出,受伤后。很长一段时间,秋千成为禁地。
篮球筐是很少有人去碰的,不是不想,而是不会。即使,偶尔不知道从那里弄来一只篮球,也只有少数的两三人玩耍。好多人都是对此又爱又怕,篮球筐好高,篮球砸在身上好疼。男生最喜欢的就是踢足球了,曾经因为一部日本的动画片《足球小子》,而让好多同学,疯狂的迷恋足球。直到后来《灌篮高手》的出现,才打破这种足球垄断体育场的局面。
记得那时候,很难得上一节体育课。往往一周只有一节的体育课,不是被语文,就是被数学、英语老师占用。更甚的,有时候,那些副科的教师,也会占用体育课。在整个1990-2010年代,我想大多数的体育课,都是这样的有名无实吧。(2020。10.16日的,一篇体育老师做班主任的报道,占领了整月的头条。体育老师翻身的时刻,终于开始了)
那时候的体育课,也就是简单的教教广播体操的动作,或者干脆自由活动。这是我们学生时代,最喜欢的一节课。虽然很少有,可偶尔也会来那么几次。这就足以让人激动不已了。
操场的北半边中心位置,和小学时候一样,有旗杆。每到重大的日子,还是要升旗的。这个旗帜明显的比小学时候坚固好多,是不锈钢的。高度也超出了三层楼的高,旗杆的一周是3平方左右的台阶。那时候,能做升旗手的,都是高高帅帅的校草。
我们是1997届的,小学毕业刚好是香港回归。现在还有“香港回归纪念徽章”“澳门回归纪念徽章”“共青团员徽章”“邓小平徽章”。我每年春节回家,总会一次次的翻出来看。然后再小心翼翼的放回储物柜里,好像触摸多年前的记忆,生怕它丢了,找不到了。至少在我活着的时候,它们在就好。
我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初三。那是新世纪的开始,2000的夏季,即将中考的我们,在校长白眉大侠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抵抗街道流氓的正义群架。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