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父母,并不象今天的父母那样特别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望子成龙。钟锤的父母都是土八路出身,整天忙着自己的工作,从不过问钟锤的学习,也不过分看重他的分数,因此,钟锤在学习上并没有什么压力,他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怎样学就怎样学。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初,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虽然激烈,但对教育阵线的冲击还不大,学校还是以智育教育为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学校里每间教室都贴着毛主席的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体育、智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的劳动着。
也许是钟锤的血管里流淌着父母的血液,有着父母的遗传基因,钟锤在学校里显得比一般同学要聪明一些。钟锤对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不甚爱好,也不喜欢逛街,但对学习文化课很用功,门门功课都是五分【优秀】,多次受到学校的奖励。
在五十年代,中国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努力学好文化课,还要积极参加课外各种科技活动,努力提高文化科学知识。钟锤一方面努力学习文化课,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那时候,班主任看到他对科技的兴趣很浓,接受能力也很强,就带他到北京天文馆参加天文小组,听周培源讲相对论,讲完天文看天象。象这种时空观念,相对论这些东西非常深奥,钟锤也能听懂一点。
钟锤从小就喜欢自然科学,从初中到高中,他看了不少有关科学方面的书籍,他梦想当科学家、学者。他特别喜欢看苏联科学家罗巴切夫斯基的传记。这个科学家十四岁上大学,二十岁当教授,三十岁就当大学校长,他的成长影响了钟锤的一生。
钟锤文化课的成绩很好,各门功课都是优等,但他在课外学的东西更多,知识面相当广泛。早在高一的时候,他就偷着模着,一边当班长,一边争分夺秒学习高二、高三的课程,基本上掌握了整个高中的各科知识,达到了很高的档次。于是,在一九六四年夏天,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决定参加大学的考试。
学校教务处起初不同意他参加高考,但他死缠硬磨,坚持要考,学校只好给了他的预业证书。钟锤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到市教育局报名参加高考。
考试后,成绩出来了,钟锤考得不错,达到了大学录取分数线。他的俄文考得最好,98分,数学也考得不错,甚至比毕业班的一些同学还好。
在报志愿中,钟锤报的第一志愿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是哈军工。最可笑的是,他报的第三志愿是清华大学,因为清华大学是综合大学,他不喜欢社会科学,他想将来当一名科学家。接着来的是等待,十多天后,终于等来了山西太原的轻工学院录取通知书。可是,钟锤没有去,他继续留在二十八中学习,他想考取他心目中的最好学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