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旧时称月台,流传有好多种来历和说法。在我的印象里,站台是普通的平地,也是我家门前的广场。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动,我们搬过好多次家,但每次都是在大大小小的火车站边上。车站那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站台伴随着我慢慢长大。小时候,坐火车成了家常便饭,到站下火车的时候,我喜欢直接从车梯上跳在站台上,然后回头看看自己跳出的距离,因此常常招来大人的呵斥。坐火车也是父母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我经常在站台上,等待父母下班回来,和他们一起走过青砖花纹的站台回家。如果把站台看做是孩子等待亲人的小海岸,那么朱自清先生对站台的情怀,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踏上站台,凝聚了过多的开始与结束。朱老先生这种情怀,无疑是源于父亲对他的爱。无数铁路职工在站台上工作、在站台上等车、在站台上施工,他们对站台的情怀,那就是无私奉献的汗水和永不老去的记忆。
站台,通常是宽宽长长的,通往车站进出站口。在我的印象里,站台就是通往家的路,而且数它最接地气。上学以后,我每星期要乘坐火车去学校,站台星期一就是我的起点,周末就成了家的代号。后来,在不断的接触和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站台是旅客上下火车和装卸货物的一段与铁轨平行的平台,这也是它的主要作用,分旅客站台和货物站台两种,样式有折叠式、港湾式、混合式,功能都一样。通过踩上去噔噔噔作响的车梯,然后迈到站台上。当双脚站在站台上的那一刻,不光是我,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这样双脚才算是着了地。参加工作后,在火车上上班久了,一个班好几天吃住在火车上,成了我和同事们的第二个家,但那种让自己双脚踩在站台上踏实的感觉,在我心里依旧挥之不去。即使是遇到列车停在非常短的站台上,自己所在的车厢没有停在站台上,走完“噔噔噔”的车梯,还需要手抓住车厢边上的扶手,迈挺大个步子才能落在地上,脚踩在道砟和泥土中间,只有这时候,才觉得接住了地气。
站台,一般是硬质石材铺成的,防滑耐磨。在我的印象里,站台永远都是干净整齐,默默地承载着无数旅人的脚步。长条或是见方青砖铺成的站台,刻着好多花纹,在无数旅人眼里,总显得那么温馨。随着站台的材质更替发展,从青石板、方砖到水磨石,大理石,玻璃钢……站在上面,感受脚下科技材质的站台面,光而不滑,工艺精湛。走在洁净光滑的站台上,脚下的站台浓缩了新中国的大发展,见证了新时代的日新月异。好多次站在站台中央等车的时候,与同事们谈论到站台或月台叫法的来历,我还是坚持那种从火车上一跃而下,所以称月台的说法。后来经查证,确实有此一说,只不过是刚有火车的时候,火车没有车梯,旅客下车后需要跳下去,站台的别称因此得名。
站台,有高有低,变得越来越方便。在我的印象里,站台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铁路人见证铁路发展的缩影。火车站站台面比相邻线路轨顶面高300毫米为低站台,高500毫米为一般站台,高1100毫米为高站台。以前的站台,一直是与旅客列车车梯最底端一样高的,踩着镂空的车梯板,老人、小孩上下车,需要有人搀扶。不知不觉,下车的旅客发现,从车门到站台,只需一步。站台上的旅客可以在站台上直接一步跨入车厢内,既省力、又省时间。高站台无论什么车型停靠,打开车门后,高度和列车车厢门地板基本平齐,无需再将翻板打起来,还能起到防止乘客越过铁路线的安全防护作用。
站台,承载着旅人的诗和远方,也包容着旅人的乡音和眷恋,无私地指引着每位旅人。在每一位旅人心里,站台永远是敞开心扉的港湾,不论出发还是到达,都容纳着踌躇满志和怡然荣归。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