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从部队复员回到北京顺义。参军离家五年,家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对于家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和热切的期待。可是,当我走入家门的那一刻,瞬间就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这是一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大杂院,破碎的土坯院墙把院子与外界分离开来,人未进院,已经是鸡犬相闻,恶臭扑鼻,院子里鸡鸭成群,猪狗散步,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院子东边是一座猪圈,西侧有一处厕所,臭味相连,岂能不臭?我们家租住了五间正房的其中两间,一家六口就挤在这样狭窄的空间。这难道就是我朝思梦想的“家”?一股酸楚霎时涌上心头,五味杂全,不可言状。妈妈安慰我,咱们家新来乍到,两眼一抹黑,能租到这样的房子,已经实属不易,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居住条件,不靠天,不靠地,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我从部队复员,已经是二十六七岁的大龄青年,与无数这个年龄的人一样,面临着恋爱结婚,娶妻生子的现实问题。可是,没有房子,谈婚何易?那个年代,作为工薪阶层,要想解决房子的唯一途径就是分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房是一种平均分配的福利,只要符合条件的职工,都有资格。但是,哪个单位都一样,僧多肉少,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派生出了五花八门的分房条件,作为我刚刚步入单位的新职工来说,分房就是一种天方夜谭和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无论资格、阅历、人脉都相去甚远。因此,我不得不继续走租房的老路。那个年代,顺义县城还不是很大,租房人特别多,要想租到一处称心如意的房子也不是很容易,最后好不容易在小东庄租到了两间西厢房,这里也就成为了我结婚的新房。我和妻子在这里足足居住了一年,熬过了夏日的酷暑炎热,蚊虫叮咬;忍受了冬季的雪窖冰天、刺骨严寒。
两年后,一步步走来,我有幸成为单位最年轻的基层干部,也许是命运本该如此,也许是机缘巧合,这一年恰逢单位福利分房,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几经周折,我终于如愿以偿的分到了一处56平米的两居室住房。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也是第一次享受到了计划经济下的福祉。从此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温馨港湾,再也不需要为找房担惊受怕,遭人白眼。虽然那个年代,大家都对分房习以为常,无不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但是作为我来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带来的优越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世界窗口逐渐敞开,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福利分房最终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商品房成为了我们居家生活的主宰。老百姓的几十年形成的固有的观念也在社会的变革中得到了颠覆性的转变。
前几年,为了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我购买了一所比较高档的住宅,建筑面积达到136平米,三室两厅,宽敞明亮,装修豪华,居住舒适,住上这样的房子,这在二十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谭。小区是封闭式管理,人车分开,所有机动车都停入地下车库。新颖的建筑展露与众不同的欧式风格,宽阔的植被尽显人文设计理念,春季绿草茵茵,百花争艳,林间小路通幽处,歇息亭的座椅上老人们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夏季蝉鸣蛙叫、柳荫蔽日,一湾池水飘浮萍,观鱼台的平台处洋溢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秋日橙黄橘绿,落叶缤纷,遍地尽铺黄金甲,楼间小路随处可见保洁人员辛勤劳动的身影;冬日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好一派北国风光,健身房里依然暖如春天人头攒动。
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如今的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一座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祥和,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必定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