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故事,而老和尚和小和尚似乎一直都在。
在我们村西头10里处,有一个小庙,这座庙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那儿。庙里有一个老道士,现在却不知道在不在了。
那小庙占地不过五亩,最初可能也就一亩三分地的地方,坐落在一块农田里。就一个不起眼的小瓦房,红墙黑瓦,和附近农户的住所别无二致。再怎么看也看不出这小房子里住着几尊大神。只听说这里有个黑龙爷,特别灵验,有求必应。
后来村里有人发了财,又捐了一点钱,在主楼两侧盖了2间偏房。请来了弥勒佛,送子观音,和文殊普贤等其它几位菩萨尊者。又请剧团搭戏台唱了几天大戏。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好不热闹。在小庙大门口新栽了2棵几丈高的黑松。俨然一副哼哈二将的阵势。
这小庙经过修缮之后焕然一新,好多别的镇上的人慕名而来,只为上一炷香,一睹黑龙爷的真颜。一传十,十传百。这座小庙的名气愈发大了起来。原来的土路完全不能满足人们朝圣的迫切愿望了,特别是有开小车的大老板完全没法过去。通往小庙一共有2条路,都是泥巴路。晴天还好,到了下雨天,老乡开着拖拉机从路上经过,压过去之后,路上就剩下深深的车辙印子。再遇连阴雨,路上坑坑洼洼,全是积水,完全没法通行。
不知道是村子里的有钱人还是哪位大善人又慷慨解囊,在泥巴路上铺了石子,细沙,石灰,又在上边铺了水泥。这路走着舒坦多了,来的人也多了。尤其是别的村子的人。而这两条路也是村子里仅有的2条水泥路。遗憾的是水泥路终究不是柏油路。来往的农机终于还是把平坦的路面轧的破败不堪。
这庙虽小,却是方圆十里八村共同的文化信仰,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对这个更是信得不得了。哪怕走的再远,当的官再大,也要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给黑龙爷恭恭敬敬上一炷香,磕上几个响头。
有庙的地方就会有传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于这个小庙,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听村里老人说,清朝乾隆年间,偶遇大旱,地裂禾枯。突然有一条黑龙坠地,百姓们都将仅有的少许的水泼洒在龙身上,是夜便有暴风骤雨,黑龙腾空而起。乡人为了感谢黑龙显灵,降雨免灾的功绩,遂建庙敬祀,寺庙取名:黑龙庙。庙里供奉着一个神像,人称黑龙爷。那神像宝相威严,怒目圆睁,通体乌黑,身披黄绫。远远望去,让人肃然起敬。
黑龙爷的座下是一个功德箱,里边凌乱地放着1到100元不等的纸币。一个须发尽白的道人双眼微闭,身着道袍。时不时敲一下面前的木鱼。几个老妇人跪在蒲团上,嘴里絮絮叨叨。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她们对着神像行三跪九叩大礼。来来往往的人们进进出出,几个小孩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整个屋子仙气氤氲,飘荡着浓浓的香火味。听着古老的木鱼声在小庙里回荡,仿佛一个声音在向我们发出呼唤。要我们牢记这片土地,牢记这里可爱的人们。
在小庙门口不远处,有一口小井,乡亲们叫它黑龙井。据说喝了这井里的水,可保一年无病无灾。村里的大人特别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喝上这样一口琼浆玉露,好让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儿时记得这口井里的水是特别干净的,喝上一口,甘甜无比,让人心旷神怡。后来可能是无人看管,井里边就掉了好多脏东西。又有人在井上盖了一个小塔,罩在上边。这井水又干净起来了,在井口不远处,有个小房子,老道人就住在在里边,在狭小的房间里放一个大炉子,点上炭火,摆着古朴的茶具,看热腾腾的水汽升起。沏一壶黑龙茶,喝上一小口,顿时感觉耳聪目明。浑身清爽。
小庙平时是没有人的,它就孤零零地呆在那,与茫茫原野和落日余晖为伴。只有到了大年初一这天早上,黑龙庙就变得热闹起来,老人拉着小孩,男人拉着女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上香,磕头,许愿,喝茶。好不热闹。
离得老远就可以看到几个镏金的大字显得格外耀眼。这古朴的匾额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沉淀。或许这是这个小庙唯一可以称道的地方。除了匾额,它实在太普通。它没有帝王家寺庙那种威严,也不如镇上其他小庙那样气派。作为一座庙,甚至从来没有人愿意去办一次体面的庙会。可能是它实在太小,太偏僻。
即便这样,也丝毫阻挡不了黑龙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场小雨过后,络绎不绝的人们出现在泥泞的小路上,那不仅是人们的朝圣之路,也承载着每个人共同的乡愁。
如今,曾经香火鼎盛的黑龙庙,也随着老人的故去和年轻人的离开而愈发冷清。好在还有人继续传承着它,保留着最初的那份虔诚。
虽说来上香的人越来越少,不过那份诚心还是和当年一样。瞧,张家大嫂正领着儿子和今年才领的儿媳来给观音娘娘上香,好盼来年抱上大胖孙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