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杨柳场的烟云往事

时间:2019/9/13 作者: 天涯若比邻 热度: 180376

  杨柳场是县城到省城必须经过的一个场镇,曾经也是到省城沿途经过的二十多个场镇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场镇。


  那个时候,大概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在出了县城之后五十多公里距离杨柳场十来公里,要途经一个叫“荫奇沟”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公路是在原来的一条路上扩建而成的,通过人工将路的一边峭壁錾刻后形成的一条公路,那原来的路以及路的两边峭壁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可能是因为两边都是郁郁葱葱蓬勃而俊秀挺拔蔽日遮天的树木,因为在公路扩建保留下来的另外一边的峭壁悬崖上,镌刻了许多许多的唐宋时期名人的作品,诸如像李白、杜甫和苏东坡这样的大家都在那峭壁上题诗和作词留下了许多绝世佳作。只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修建远近闻名的黑龙滩大型水利工程,后来蓄水之后才被淹到几十米深的水下而不为人知了。那时人们还没有什么文物保护的意识,没有将那些东西拓制影印保存下来。但是现在经杨柳场到黑龙滩不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一个历经一千多年后泼水之后才能现字的文物古迹,那是一段唐宋时期嵌刻在石壁上留下来的诗句奇迹。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那条路在唐宋时期是仁寿知府通往蜀郡的一条官道了,而且是必经之路。


  是因为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荫奇沟”使得离他仅十来公里路的杨柳场而显得具有历史的沉淀,还是据有历史沉淀气息的杨柳场而让那些文人墨客在“荫奇沟”的俊秀山水的峭壁上留下来那么多的故事,因为久远的历史而使人不得而知了!


  然而,尽管如此,拨冗寻找杨柳场沉淀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的印象,记得那时候的杨柳场的街面上既不是碎石或泥土铺设成的,也不是水泥的路面,当然更不是柏油沥青路面了。她的街面是由一块块四、五十公分见长,三十公分见宽七、八公分见厚的石板镶嵌而成的。因为日积月累和岁月的痕迹,使每一块石板的表面都因为人的脚踏而看不见石板的任何纹路,只能够看到一块块石板上由于许许多多的人脚踏之后留下来的深浅不一的凹凸不平的痕迹。在那一块一块由石板镶嵌而成的的街道上慢慢地行走,目睹着那凹凸有致的石板路,听着那脚步点击那石板发出的清脆的声音,经过街的两边那鳞次栉比的木板店铺门面弹回到耳里,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有一种厚重历史文化的气息侵染你的内心。特别是下雨天,那纷纷扬扬飘落的雨滴敲打着街面上石板时,溅起的那一朵朵水泡极像是一盏盏小小的莲花灯一般。


  还有在那每一天早晨黎明时分,街上那个八十多岁叫柳婆婆的人,穿着一双现在的年轻人从来都不曾看到过的木制的钉鞋,杵着一根已经被她的那双粗燥的手摸得黝黑发亮的黄荆木拐杖,步履蹒跚地“踢踏、踢踏”地行走在石板街上时,那声音在柳婆婆身后留得的那特有的清脆悦耳的步履行走的声音,一条街都知道是她柳婆婆在街上行走。


  我的脑海里现在依然记载杨柳场悠长岁月的还有那古色古香的戏台建筑。


  在杨柳场石板的整条街道凹凸分界的那个地方,是杨柳场最热闹的地方,站在这个地方往上可以看到杨柳场上街四百多米远的街道。往下看,也可以看到三百多米长的下街和一条流经杨柳场旁边的那条叫杨柳河的小溪已经那座叫“桥庐子”的小桥。


  据说那“桥庐子”曾经是杨柳场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


  杨柳河水面虽然不是很宽,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些人在打造杨柳河上的那座跨越杨柳河的“桥庐子”时,把“桥庐子”硬是活生生地建成了一条有近三百米长,二十多米宽的廊桥。廊桥上既可以作为桥过河走人,还可以在廊桥上的两边摆摊设点卖东卖西。那时没有汽车什么的东西要过桥,所以廊桥上其实就是一个偌大的商贾云集人来人往的市场。又因为是县城到郡府省城的必经之地,途经此地的人都要驻足欣赏和买一些好吃好用的东西,所以就更加地热闹更加地有了名声。加之那“桥庐子”又打造得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因而更是让人觉得很有一些流连忘返的感觉。


  我的印象中,也是在那上场和下场分界凹凸地方的旁边,有一座年代久远的戏台子,用自己的身体把那杨柳场含带着有些历史的痕迹告诉了后来的人和历史。


  我猜想以前好久的杨柳场戏迷们一定很多而且还很有一些修养,因为一是他们把台子建得很大很高,二是把戏台子的梁也好檐也好以及那一根根柱也好,都一丝不苟地雕刻了许多精美细致漂亮的飞禽走兽和各种人物。


  戏台子高大约有两米多,宽约四十米左右,台上的建筑有二十多米高,一式的宋代挑梁走檐搁铆建筑风格,没有一颗铁钉铆钉什么的。台前两边的四根柱头也就是说的台柱子,全是要两个人才能够围着的笔直的大松树做的。“出将、入相”的两道门楣上方雕嵌着精美的“八仙过海”的人物。中间的那道很大的屏风上画的是一组《西厢记》,也不知道是用什么东西画上去的,一看就是很久的东西但却没有脱掉或是变色。


  戏台后的墙砖是青灰色的,两砖的中间是空的,砌块的方式是一匹砖是平摆着然后在上面才在上面分开竖立砌上两匹砖,这样就可以使墙临街的背后即便是夏天整天晒太阳或是冬天都能够做到冬暖夏凉了。


  戏台的屋顶上的四个翘起的屋檐,每一个上面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和飞禽走兽,个个塑的东西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在风吹雨打和时间的考验下仍然是没有一点的马虎停留在上面。


  整个听戏的坝子足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戏台是凸显出来的形式立在坝子的中间的,因此我猜想那一定是为了做到让三个方向的看戏人都能够看到戏才让戏台凸出来的,说明设计戏台和建戏台的人或许都是戏痴戏迷,不然的话肯定不会想得那么的周到细致了。


  离听戏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三百多平方大小的池塘,池塘的四周建有一条不规则的多边形回廊,每一根支撑回廊的柱头直径都在一尺以上,柱头与柱头之间临着池塘那一边都是木制的“美人靠”椅,当然,那池塘中的水草和荷叶不知道换过多少代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在石板路面的街上,戏台的入口处两边分别立着两对一个多高用整块大石头雕刻的大石狮子,个个都龇牙咧嘴威武雄壮地高耸在戏台的门前,其中还有两个狮子的嘴里含着一个成年人拳头大小活动的圆圆的石头,听老年人说那是告诉看戏听戏的人要好好听戏和看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不要高声喧哗……


  后来,听人说在县城通往省城的路修成了公路时,那杨柳场曾经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桥庐子”也因此就成为了往事!


  而我看到的那街面上让下雨的雨滴溅起的像一朵朵小花灯的石板路面,在后来的岁月中被碎石代替而成为过去。


  还有那戏台屋檐上的那一个个一件件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精美的装饰物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立四新”的时候,我目睹了它们被敲打得荡然无存的场面,就连那临街的四个石头大狮子在那场“浩劫”中也被砸得瘸腿无牙面目全非,最后也不知道在哪里去了。


  杨柳场那如烟的往事,在时间的长河和历史的变迁下渐渐让人不得不感叹往事如烟!

赞(2)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