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海天散文 似水年华 心灵感悟 天涯旅人 睹物思人 文化苦旅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与之说(3)

时间:2019/8/13 作者: 刁文 热度: 227177
  约翰.洛克的墓志铭:

  停下你的脚步阿,路人!躺在这里的就是约翰·洛克。如果你想问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会说他是一个以自己的小财产过著满足生活的人。身为一个学者,他以追求真相为他学习的唯一目标,你可以在他的著作里发现这点,任何有关他的事物都写在他的著作里了,也都比本墓志铭对他的赞美还要真实。确实,他的美德,并不足以让他自己提出来炫耀、也不足以拿来给你做为典范。让他犯下的邪恶随着尘土掩埋吧。如果你要寻求作人的典范,去从圣经里找寻吧;如果你要寻找邪恶的典范,希望你不会找到它;如果你要寻找死人(如果这能够帮助你的话),你在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个、也可以在任何其他地方找到阿。

  洛克的精神哲学理论通常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中“本体”以及自我理论的奠基者,也影响了后来大卫·休谟、让·雅各·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与笛卡尔或基督教哲学不同的是,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曾有人说,没有一个哲学家比洛克的思想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精神和制度。他的经典之作《论宽容》 《政府论》 《人类理解论》无一不代表着他是思想理念之成熟体现。这此评价我是完全赞同的,尤其是他在《政府论》中提出的自由宪政民主的基本思想。洛克坚信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的权力,这些权力不仅仅包括人生,而且还包括个人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力。洛克声言政治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个人及臣民的财产,未经授权,不得侵犯(一旦涉及这个话题,如今就不好继续言说下去,你懂得,环境遮蔽)。

  但是,今天,我不想与你谈什么有关主义之类的深远话题(一个是没那个资格去谈,另一个也很劳神),只想说点身边的一些小感受。

  当我读到洛克的:“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的东西。”这句话的时候,不知觉地想起我的一位小友。我的这位小友可谓是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从体育到武术,从乐器到诗词歌赋……似乎能接触到的他都要接触,而且学的也像模像样,精力非一般人所能比拟。有好事者曾统计他的兴趣爱好,至少是进入了两位数。他时常会被人打趣说道,“你可真是个打了鸡血的人啊!让我们怎么和你比呢?”而他听之,也就哈哈一笑而过,回说,我愿意这样,我的乐趣就是体验生活的不同感受。

  说来,对这位小友,我还是由衷地佩服的。

  洛克的这句话应该是说给有一定学识、想成为专家类的人听的吧。但这里有个问题,“很多”的这个度当如何把握?深专一定会比浅尝更优胜吗?在我看来,不满足的人容易进入狭小的空间范围去深究,因为在他们眼中,集中精力和时间是“有得”的必要条件;而容易满足的人喜欢随缘就度,因为在他们眼中,体验的过程就是生活的本身,甚至胜于“有得”。

  老子有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用到这里又当如何诠释呢?我是这样想的,供友们参考。

  为学若是求真,那么不仅要深,且也要广,因为越是深究下去,你会发现牵扯其它的关联度就会越高,一个命题下来,倘若不把分支干扰因素考虑进去,所得出的结论未必能令人信服。所以,必须学会剥离和添加,通过不断地过滤沉淀,阶段性的为道之后的“真样”就会在某一节点上闪烁,兴趣步入敏锐,捕获的即是思在的“有得”。

  为学若是求存,那么最好的作为就是随缘。你虽然是个生灵,但也是自然物中的一员,共生共存、彼此相互依托,境来入境,境走出境。兴趣步入当下,感性参与成为理所应当,在浅表的外层感受天性共振的波动,或谷或峰,或谐或噪,或欢或悲,从中所得到的就是生在的一个随入参与的过程体验,也即体验本身就是生在的“有得”。

  对于二者的存在,说来都是关于“有得”的选择,对于这不同的人生走向选择,我都认可,觉得他们完全是自由的选择,没有什么高与低的贵贱之分,都是生灵之展示。科学需要精深,诗词需要浑然,建构与解构,解析与享受都是平等的关系或关联。想,倘若二者能够兼得,该有多好啊!然而,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当今社会,精细化分工的结果常把人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领域之内,人们很难走出环境和职业所带来的天然屏障。无论是理性思想还是诗意生活,几乎只存在于梦境之中,偶尔看见有熟悉的面孔展露或展示新思想或浪漫情调的时候,心境难免会有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要不网络上怎么会有这句“羡慕嫉妒恨”流行话出现呢?

  原来,这就是普遍的人性之所在。

  洛克还说:“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价值估计得过高; 我们也不可因为自己具有某些长处,别人没有,便以为应在别人面前占优势; 我们只应该在我们的本分以内谦逊地接受别人对于我们的给予。 ”

  在生活中,的确会有这类事件发生,即,你常常担心的事件,果真就会在某一时刻发生了。若按玄学观去解读,这或许就是命中注定。但按洛克的这句话去理解,那么,心理因素对于事件可能的发生应该占有很大的影响成分。以为,意识和思想皆是一种场能的表达,祂是灵魂算法作用于生物体所分布的、带有某种矢向趋势的磁力场。故,无论是东方的佛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都是劝人向善的,向善是一种力场,祂能引导你步入正轨——融洽合和——存在的愿意与愿意的存在。

  至于另外一句,想起了人性之弱点,好像是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吧,即人观赏自己比别人观自己更美丽(优秀)些。这大概就是人性里所固有的底层兽性私欲在作祟吧。既然人已经走进理性灵性场,身为场中物,懂得怀柔,懂得分寸让度,懂得和睦珍惜,应该是通往人性通径上的一种文明格调吧。不过分,杜绝过分的贪婪,恰好,一如自然界的混沌平衡态。虽说,这话有点麻木的鸡汤味,但还是想对友们说上一句,那就是——你的存在就是为我提供的支点,我的存在就是为你生成的平台。

  突破认知障碍,像洛克那样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有些难度。但至少应该像他那样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发现美,并由衷地赞美它,而不是虚情假意地奉承。常见美者,就好比身处洁净的环境一样,你又怎会不自敬而浄呢?

  要知道,内外也有统一的地方,只要你懂得他们之间的关联,开启那扇窗,I和me就会并集在一起。

  One must have a correct estimate of oneself.(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

  记:夏日,午后,雨,茶,一个人的呆底。因为呆底,思维涣散,没有方向感,读到洛克,便随之自言自语几句。也问自己,若是选择,你当如何?第一感觉就是做个彻底点自然人,像道法自然那样,多坦然啊。但再一琢磨,却不敢妄加自然了,因为拘谨常在,思想可以遨游,但知行不能合一,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做自己,有时候,弄不好,就成了作弄自己了。我不想选择痛苦,于是只好麻痹,做个暂且的偷生者未必不是一件好的选择。苟且偷生,生在三言两语中,得了又矢,矢了又得,又哭又笑,如此再三,道损矣,小愜,以安然,继而安仁。

  金骏眉,奇怪,用三个不同的茶具泡出来的味道居然不一致。入口,咽下,一种是略带着岩砖火燥味的感觉,一种是带着圆润厚重之余香弥漫,一种是带着平面反射顺滑的薄味。看样子材质真的很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能否告知我?哪种更适合你?

  “人们将他们的研究超出他们的能力之外,让其思想漫游于他们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立足之地的深层之中,难怪他们提出问题并一再引起争论,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有任何清楚的解决,因此,他们只是适当地继续并增加他们的怀疑并最终将他们禁锢于完全的怀疑主义之中。”——约翰·洛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