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有两座水碓房,一座在村头,一座在村尾。在我记事起,两座水碓房,是用泥土和石头砌成的墙,是泥瓦片、木结构的,就立于小山溪的侧旁,不知建于什么年代,但可判断年代肯定久远。据史料记录,我国在汉代发明了水碓,浙东山区在唐代已有了使用滚筒式水碓记载。据祖辈们说,解放前两座水碓房非常鼎盛,蜚声远方,四邻八乡的村民都会挑谷到我村舂米,以及加工粮食等。
水碓,又称机碓、水捣器、翻车碓、斗碓或鼓碓水碓,为旧时中国农用器具,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水碓的动力机械是一个大的立式水轮,轮上装有若干板叶,转轴上装有一些彼此错开的拨板,拨板是用来拨动碓杆的。每个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前端装有一块圆锥形石头,当流水冲击水轮而转动时,轴上的拨板臼就拨动碓杆的梢,碓头便向石臼里的稻谷进行舂米了,一起一落地。
家乡的两座水碓不仅舂米、加工粮食,而且还用来加工碾碎油茶籽,成为榨茶籽油的省力工具,所以这里也叫榨油坊。小山溪水源丰富,长年流水不断,且水流较大。祖先们在山溪上筑建石坝,拦截溪水,通过悠长的水渠,引到水碓的水轮机上。立式水轮机,像放着一轮巨大的模型车轮子。除了几枚铁钉之外,全部用木头制作;直径5米左右,周边宽约2米,中间有一格格木板制作的藏水槽,沿圆周均匀分布,流水冲击藏水槽带动水轮的旋转。水轮机中间有一根如水桶粗的树木中轴,链接直径8米左右圆盘碾槽,与水轮机约3米距离的同排位置。碾槽,是用众多木头拼凑而凹进去的,其表层由铁板包裹着;圆盘上面有8个1米多高,边长0.3米左右正方形的木墩,用木头横杆错综复杂均匀地稳固在圆盘之上,木墩底部安嵌一个铁饼轮子,来滚动碾槽。打开水渠的闸门时,流水冲击藏水槽,带动水轮的旋转,即中轴的旋转,由安装在中轴未部上的齿轮盘,齿轮是硬树木头制作的,带动圆盘碾磨旋转,不用人力,却轻松、日夜不停地碾磨着油茶籽了。在碾磨过程中,时而传来沙啦,沙啦声,时而轰隆,轰隆声,时而哐当,哐当声;并和着圆盘碾磨旋转时的叽呴,叽呴声。
以上大部分的连接都是运用榫卯、榫销、楔子等木结构工艺完成的。惊叹,曾经木匠师傅们的智慧和手艺。
水轮机前面有2个石臼,并且水轮机的中轴中伸出2根木杆即碓杆,前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碓头一起一落砸向石臼进行舂米。流水的哗啦,哗啦声,水轮机旋转的叽呴,叽呴声,碓头一起一落的嘭嚓,嘭嚓声,所组成了一曲欢快的乐章,一时打破了沉寂的山村,使其有了活跃的气氛。很久很久的以前,村庄舂米等加工粮食时,是靠人工在石臼中费力地进行磨擦的,讫今老屋天井中还躺着一个石臼,任凭雨打太阳晒的。自从有了两座水碓房,不知为乡民解放了多少劳动力,祖辈们曾为之而骄傲。但60、70年代就很少有人来水碓房舂米了,只是偶尔有少数几位村民来这里舂米,因为先进的柴油机、碾米机、磨粉机已经进入村庄了。
但利用两座水碓房碾磨油茶籽,榨油的一直沿用到90年代初,此时水碓房叫榨油坊更确切一些。油茶籽磨成粉后,放到一个很大的圆形木桶里熟一层覆一层蒸熟。然后用一个个竹篾编织的圈套,垫上稻草,把蒸熟茶籽粉末按一定的份量,倒入其中,包好稻草,上去双脚踩伏帖,成了蒸熟的茶籽饼,一层层地叠在一旁,静候入“油箍”榨油了。所谓“油箍”,其实就是由两爿很粗的树木,中间镂凿成空心部分用来装茶籽饼的,或者说槽沟,上下爿对称合成,前方留一个口子流油。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茶籽饼置于槽沟,然后挤入木桩和楔子,锤击头部裹铁箍的木桩,引成挤压,于是口子就淌出香喷喷的亮油油的山茶油。用的是几百斤重的石锤,用一根粗绳把石锤拎空,吊在木梁上,像荡秋千一样晃动,一个人把持石锤的方向,后两人牵住绳子往后拉或往前放,石锤高高举起,狠狠撞击木桩和楔子。而把持石锤的那个人常常喊起劳动号子,连同“叽呴——嘭哒”的撞击声,惊飞栖身于房顶瓦片上的小鸟们。
家乡地处浙南丘陵地带的山区,盛产油茶,油茶林遍布丘陵群山,曾被誉为“浙南油库”。每年冬季前后,呈现一派乡民们肩挑、车拉油茶籽或山茶油,进进出出于榨油坊门口的繁忙景象。甚至每天榨油时那“叽呴——嘭哒,叽呴——嘭哒”的撞击声,响彻山村的夜半时分。
村头的水碓房离我家不远,因此水碓房成了我童年、少年时经常玩耍的地方。觉得好玩,与小伙伴时常会爬到碾盘的木墩上旋转,时常一开一关水渠的闸门,造成水碓一动一停,一快一慢,惹得大人们的驱赶和责骂。有时候会静静地看着水轮机的旋转,看着那流水冲击着其藏水槽,旋转到下方,又不停地倒掉流水,如此反复循环,而这边碾盘又和谐地“唱和”着…。觉得很有意思,很神奇,很巧妙。那时的榨油师傅,三餐由他们自己烧,为了蒸熟茶籽粉,柴与火基本上昼夜不停,所以锅灶就取其之火,烧饭烧菜就很方便了。饭是焖的白米饭,菜一般是萝卜熬猪肉,在艰苦年代,吃得油味很少,在熬萝卜猪肉时,师傅还要舀一竹筒刚榨的山茶油倒入其中。看着他们吃的津津有味,有一位小馋猫却蹲在他们的身边……
水碓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科学地运用水力、杠杆和凸轮的原理创造了水碓,替代了生产、生活中的人力物力,且绿色环保,有些方面还值得今天借鉴呢。
到了90年代初,由于大家都忙于解决温饱问题,大力发展经济,疏忽了历史文物的保护,有的认为旧的东西都是落后的,于是拆的拆,烧火的烧火,村尾水碓房被夷为平地,村头水碓房只留简陋的房子,成为现代电动机械榨油和粮食的加工厂。
家乡的两座水碓房并没有保留下来,对于今天来说,真是莫大的遗憾,也值得引以为戒!如果水碓房还在的话,那将成为参观,怀古,旅游的最好、最原始的文物景点,将提升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品味,也为村庄带来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2019年7月16日作了修改
最新评论